当我们谈论女权时,你真的理解「女性主义」吗?
最近,「女性主义」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起因是小破站上一位北大毕业的博主访谈日本知名社会学家、女性主义引领者「上野千鹤子」的视频,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令人唏嘘的是,即使「高知」如这位北大博主一般,心理的潜意识却也将女性的自由意志与男人挂钩,把女性置于一个被支配、被选择的地位,足可见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有多深。
女性主义
● 只是追求和男性平等而已 ●
“本文阅读 · 1站地铁的时间 ”
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女人就应该是温柔顺从的”“女人要做贤妻良母”“女人过了三十岁就没有人要”,这些观念在如今依然盛行。同样对男人的看法是“男人就应该比女人更强”“男人结婚一定要买房买车、事业有成”。
法国思想家、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过:“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
这些被后天塑造出来的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起源于几千年来的父权制社会。而如今看起来已经男女平等的表象,已经是女性主义运动奋斗了一百多年的结果。
什么是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是对英文「feminism」的意译,最早成形于19世纪末的法国。女性主义的理论有各种流派,但其共同的核心诉求是: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其基本前提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当中,男性也受压迫,但是他们是由于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的成员而受压迫,而不是由于是男性而受压迫。
女性则不同,除了因为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等原因之外,还仅仅因为身为女性就受压迫。历史上有许多向统治集团挑战的革命,但是只有女性主义是向男权制本身挑战的。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源头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代。
在1840到1925年间,女性运动经历了第一次浪潮,争取到和男性相同的政治权利,即选举权,受教育的权利,工作的机会和权利。但传统的性别角色并没有获得根本性改变。
20世纪60-70年代,女性运动掀起了第二次浪潮,继续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中心主义,反省传统文化定义的「女性气质」对女性的束缚。其间女性研究风起云涌,性、生育机制、性别规范等问题都得到充分讨论。
女权主义,还是女「拳」主义?
女权主义是「feminism」的另一种译法。早期翻译为「女权主义」,后期翻译为「女性主义」,这是因为两者的社会背景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女权主义主要指争取男女社会平等的政治权利,而女性主义则侧重打破性别霸权,打破男性中心主义。
除此之外,如今网络上还有一种「女拳主义」的说法,似乎让人闻风丧胆、深恶痛绝。
她们的观点是“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男人有多爱你,就看他能多容忍你作”“你怎么可以结婚,不能在家给他当免费保姆!”...... 这些人打着「女权主义」的旗号,却做出敌视男性、国别歧视、恶意煽动跟风制造话题的事,将女权主义污名化。
我们在提倡女权主义的同时,需要明白女权主义绝不是让「弱者」试图变成「强者」的思想,而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
其目的是让男女都在保留个性差异的前提下,使性别不再成为一个凡事首先被考虑到的因素,使男男女女都挣脱性别枷锁,实现真正的多元和平等。
然而真正的性别平等道路依然任重道远,如今依然还有很多女性议题尚未解决。比如已婚未育的女性在职场中的歧视,婚恋市场上的容貌和年龄焦虑,男性凝视下的处女情结,原生家庭带来的「伏弟魔」......
这些现实的背后还是社会对女性的一种苛责,也因此成为了很多女性心理问题的诱因。
女性运动的里程碑——妇女节
三八妇女节将至,但妇女节的由来你知道吗?
1857年3月8日,纽约市数百名服装业女工上街游行,抗议她们恶劣的工作条件,要求实行10小时工作制。最终,她们的抗议以警察驱散而告终。
1908年的3月8日,纽约另一批服装业女工为纪念51年前的行动,打出「我们也要面包加玫瑰」的标语再次上街游行,要求选举权,禁止「血汗工厂」和使用童工。这一次的游行亦被警察驱散。
在1910年第二次国际妇女代表会议,德国社会主义者克拉拉·蔡特金提议宣布(口头规定非文字规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以纪念纽约女工的示威游行, 并向全世界劳动妇女致敬。
但直到1977年,联合国安理会才正式规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这个节日的设立是一个宣言,是让全社会都意识到女性并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和男性一样,拥有自己的主体性。
我们在今天享受着节日的果实,享受着相对平等自由的权利时,也应当记得这个节日是纪念全世界每一位妇女贡献自己生命艰苦奋斗的结果。我们这代人依然需要在性别平等这条路上展现我们自己的光耀。
陪伴都市青年成长
漫漫心理 微信公众平台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