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案例谈谈如何丰富游径利用方式
问:有效利用是文物主题游径发挥价值、产生效益的实现路径。可否结合地方有关案例,谈谈如何丰富游径利用方式?
陈卓:中华大地上灿若星辰的文物资源,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要以旅游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连接市场,不断丰富文物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进一步提升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推进业态创新。文物和旅游的融合,不只局限于院墙之内,更可拓展至社区、景点、酒店、地铁、车站,乃至整个城市及周边地区。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伸,也是价值辐射的扩大。如天津正在积极推出第二批文物主题游径,这次的线路将不再局限于同一个文化业态,而是要策划多业态相结合的主题游径。比如区域性的“滨城游”等,把同一个地域内的文化、游览、餐饮、娱乐等结合起来,让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领略津城魅力。
推进技术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可视化互动展示、沉浸式体验,以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的呈现方式,增强文物主题游径的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建成人文游径、智慧游径、快乐游径。
推进传播创新。近年来,各地方、各平台的文博类节目不断涌现,《万里走单骑》《登场了!敦煌》《博物馆之城》《文物里的山东》《行走大运河》《何以中国》等节目,深入考古文博的多个领域,让文化遗产穿越时光、融入当下。可通过综合运用电视艺术手段与多元传播方法,让曾经深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遥远而不易接近的遗址等一步步贴近公众认知,吸引更多游客。
@节选自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