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梅花大鼓传承人张博先生走入天津实验小学 

时间:2023-05-11 14:03 发布于:教育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非遗文化进校园 传统艺术润童心

非遗梅花大鼓传承人张博先生走入实验园

忽八角鼓一响,琴瑟齐奏,只听歌喉遽发,声声宛转,字字清脆,如雨润春泥,惠风和畅。那行腔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以为观止矣。

原来,这不是别处,正是实验园报告厅,文化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派梅花大鼓代表性传承人张博老师与天津市评剧团、天津市曲艺团的几位演唱、演奏名师正为孩子们展示京津曲艺的独特魅力。

张博先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派梅花大鼓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喜欢戏曲曲艺。张博先生在曲艺传承之路上,积极组织学院社团建立票房、传习会,致力于传播津沽非遗文化,编审了《天津曲艺史》、《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天津卷-说唱卷》等著作。

本次活动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广传统曲艺为主题,让学生能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活动中,张博老师深入浅出地为全校师生们解答了“曲艺是什么”等问题,娓娓道来了曲艺的不同形式、各种流派的渊源与演进。学生们了解到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是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融合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明白了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在明清时期发展为我们如今常见的曲艺品种。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们对曲艺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博老师用生动有趣、学生易懂的歌词为现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唱段,让学生们了解了曲艺的表演形式、曲艺的风格特点、曲艺的趣味性。

张博老师细致讲述了曲艺的各种形式及伴奏乐器,并和曲艺团老师们现场表演了岔曲《春至河开》、梅花大鼓《清明》。

评剧白派艺术家、骆派京韵大鼓演员曹镱苧老师还给大家演绎了京韵大鼓《丑末寅初》。

精彩的演出得到全体师生们的一致好评。艺术家们洪亮而悠扬的唱腔,潇洒大方的舞台身段,以及演奏老师“嘈嘈切切错杂弹”的高超琴艺拉近了同学们与传统曲艺的距离。大家身临其境,陶醉其中,欣赏得十分认真。互动环节中,同学们也表现得十分踊跃,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头头是道,俨然一个个小戏迷。

我校曲艺社团的学生池卓澔也与艺术家老师们共同演绎了一曲《长征》,收获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孙少兰副校长对张博先生和各位艺术家老师带来的讲解和精彩演出表示感谢。孙少兰副校长总结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学校承担传承文明、教书育人重任,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更是义不容辞。学校将坚持学习与欣赏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把传统文化引进课堂,融入学校文化之中。”

非遗进校园,润物细无声。非遗走进校园,可以让学生们认识、理解非遗文化,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和特有的文化价值,培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发扬。未来,学校将会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提升艺术素养,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扫码关注我们

撰稿:刘旭睿  杜梦珂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