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非遗庐州大鼓创新求变走进校园
安徽非遗庐州大鼓创新求变走进校园
舞台上,一人、一鼓、一箭、一夹板,醒目铿锵,唱腔刚健。舞台下,观者如潮,如痴如醉。这便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庐州)大鼓如火如荼的表演现场!一人、一鼓,唱的是家国天下,说的是古往今来,鼓声铿锵有力,唱腔声声震耳……你听,那些脱口而出的唱词里,无不饱含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情与热爱!
安徽(庐州)大鼓,因流行于江淮之间,又称淮河大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曾一度成为安徽曲艺艺术中流传面最广、最具知名度的曲艺种类之一。2008年,安徽(庐州)大鼓入选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合肥市肥东县八斗镇,这里既有“曹植三顾地才高八斗岭”的历史传说,也曾是安徽(庐州)大鼓的集散地。出生在这里的江义阔老先生,自幼便对安徽(庐州)大鼓情有独钟。1968年高中毕业后,他便拜师了大鼓名家刘正先,正式开启了他与安徽(庐州)大鼓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相守相伴。
在江老的工作室里,我们可以看到表演安徽(庐州)大鼓所需要用到的器材非常之少。但角落里堆积的那一根根磨损、断裂的鼓箭,向我们诉说着技巧必从勤苦得,业精必自苦寒来。
为了突破安徽(庐州)大鼓的地域限制,更好地传扬这一曲艺。江老创新求变,融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把传统曲目进行改编,在现有剧本的基础上,开创新的题材节目。2011年,江义阔入选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由他创编的曲目《说唱刘大妈》在首届安徽省“鼓书”曲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如今已年过七旬的江义阔比以前更加忙碌。他既是舞台上不可或缺的曲艺大师,也是传道授业的“校园老师”,把安徽(庐州)大鼓带进小学课堂。近年来,八斗镇与八斗学校携手开班授课,请江义阔给八斗学生传授安徽(庐州)大鼓的精髓。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增加安徽(庐州)大鼓的知晓度,更能够提高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寻找合适的接班人,把这项曲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庐州大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我现在心中最大的期望。”江义阔说。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