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非遗门歌(锣鼓书)起源简介概述
合肥非遗门歌(锣鼓书)起源简介概述
提起门歌,许多人可能觉得陌生。但是,在一百多年前,门歌却是合肥及其周边地区不少人的绝活。相传,门歌在明末形成,在清朝中期发扬光大。人们沿门唱歌,故称为“门歌”。
“门歌”是安徽土生土长的歌唱形式,又名花鼓小锣、锣鼓书、老婆歌等,即兴演唱的小段为民歌,有固定情节的坐唱为曲艺。明初,皖中地区的农民惯用“一声高,一声低”的语调吟读唱本,后形成简单的曲调,名曰“高低调”。明末,江淮地区连年荒灾,有人沿门吟唱“高低调”谋生,皖西一带则因唱时配以小鼓、小锣而取名“锣鼓书”。
门歌以合肥为中心发展为中、西、东三路。中路分布在合肥及周边各县;西路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区;东路分布在滁州及合肥东南的巢湖、无为、宣城和长江两岸。三路门歌因生态环境、方言民俗等差异形成不同的区域特征。西路山区门歌高亢嘹亮;东路沿江地区门歌柔畅抒情;中路则兼有东、西两路特色。门歌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中、西、东三路庐剧。
门歌的语言和音乐与庐剧为同一系统,民间艺人如王绍西、王本银等,半年演唱庐剧,半年演唱小锣(门歌)。新中国成立后,肥东县山王乡门歌创作组创作了《抗旱抢种人人忙》《栽秧的人儿爱唱歌》等新作。涌现出以殷光兰、王书琴为代表的“新型门歌手”,特别是殷光兰将门歌从田间、场舍唱进了剧场、舞台,还唱进了中南海。2006年,“门歌”入选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门歌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唱门子”,是走村串户形式的称谓。包括两种样态:其一是两人结伴,一鼓一锣,一人主唱,一人帮腔;其二是一人演唱兼打锣鼓,左手拎锣,右手握鼓槌,锣下缘接近鼓面,一槌两击。演唱内容是通用的套词加“望风采柳”(即现抓现挂或即兴创作)。另一种是“唱书场”,大多为应主人之邀设场,地点多在场地或堂屋。演唱者用三根竹棍架起扁鼓,左手提锣于鼓上,右手以槌击鼓连锣自打自唱。唱书场近似大鼓书,鼓槌和锣可兼作道具,表演者可根据内容需要即兴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门歌表演形式逐渐从一人操锣鼓演唱演变为一人领唱,众人伴唱,另加乐队伴奏等。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