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双十二西安事变纪念日回顾历史 

时间:2022-12-12 09:26 发布于:历史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骊山北麓,华清池畔,五间厅墙体上的弹孔清晰可见。兵谏亭侧,游人如织。交错的光影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历史时刻。如今,再一次走近、聆听,穿越时空的隧道,历史的回响仍不绝于耳。

1936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中国大地上,国内国际各种力量分化组合、风云激荡,上演了一幕幕大戏。在这一年即将翻过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几乎超乎所有人意料而震惊中外的大事——西安事变。

事变过程

12月9日,西安城内1万余名学生举行请愿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指令张学良实行武力镇压,张学良赶到西安灞桥劝阻学生。他为慷慨陈词的学生们的爱国热忱所感动,答应在一星期内用事实回答他们的要求。

12月11日晚,张学良、杨虎城达成一致,决定实行兵谏。当晚,张学良公馆西楼灯火通明,一场严密的战略部署后,八项抗日主张也基本草拟。杨虎城将军在新城公馆秘密部署后,张学良带领东北军重要将领来此汇合,二人共同坐镇指挥,西安事变一触即发。

12月12日凌晨,按照张学良、杨虎城商定的计划,东北军一部包围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第十七路军同时控制西安全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事变发生后,张学良连夜电告中共中央。此时局势危疑震撼,各种势力伺机而动,以何应钦为首的国民党亲日派虎视眈眈,而以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为首的亲美派则为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中共中央在弄清情况后以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大局为重,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应张、杨的邀请,中共中央派遣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等于12月17日到达西安,和张、杨一起同蒋介石及南京方面代表谈判。在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下,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六项承诺。至此,西安事变以和平方式宣告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对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毛泽东对西安事变的意义作了很高的评价:“西安事变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它“结束了内战,也就是抗战的开始”。1937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便形成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共御外侮。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