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民族文化“活起来” 多彩日子“火起来” 

时间:2022-12-04 20:24 发布于:文化频道编辑:A001  来源:天眼新闻

11月16日下午5点,在晴隆县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的金门广场上,已聚集了不少游客。阿妹戚托文艺团团长文安梅正召集当天表演的舞蹈队队员进行排练。

“大家要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每个动作都不能马虎。”文安梅反复检查大家的舞蹈队形和细节动作,为晚上7点的篝火晚会节目表演做准备。

6年前,文安梅一家搬迁到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的新塘社区。2019年,从小擅长文艺表演的文安梅顺利入职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旅游开发公司,此间,为促进搬迁群众就业,丰富小镇旅游业态,公司推出晚会文艺汇演计划,跳了20多年“阿妹戚托”舞蹈的她便发挥专长,主动请缨,自愿加入小镇的文化建设工作中。

从队伍组织、节目选定、培训与演出……在政府部门和公司协调安排下,文安梅逐步带着乡亲邻里挖掘本土传统歌舞、服饰等民族文化,进一步传承、融合、创新,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汇演节目。而她们的舞蹈团也从原来的三五人发展到如今的百人团队,已经成为阿妹戚托小镇这个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里文化传承和建设的“主力军”。

2017年,晴隆县三宝街道陆续迎来全县各个乡镇搬迁来的“新市民”,总人口3185户15097人,其中少数民族11776人,占78%。三宝街道积极发挥民族传统文化“黏合剂”作用,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新家园、大家庭。

“搬到这里,新家园为我们建设了几个大广场,让我们的舞蹈传承有了非常好的空间,让多元的民族文化得以在生活中发扬和创新。目前,我们文艺团吸纳了100余人就业,主要是搬迁群众和舞蹈专业学生。”文安梅感慨“搬迁不仅把家搬出来,也把民族文化搬出了大山,让她们有更多机会能凭借民族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如今,文安梅这个从大山走出的彝族女孩不仅换了新居,改了新业,也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妹戚托”舞蹈传承人,带领以本地群众为核心的团队参加全国各类民族文化推广赛事、公演交流,让沉睡在晴隆深山的多彩民族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95后”的苗族姑娘杨艳是队伍里的新成员,喜欢跳舞的她每天晚上都会准时参加节目演出。自从搬迁到阿妹戚托小镇新家,杨艳和婆婆开了一间苗绣作坊,丈夫也在社区运营一家汽车维修门店,一家五口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舞台就在我们身边,能把我们最纯正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一起分享,真的很开心、很自豪。我们的新家园就业机会多,一家人也能够在一起,真的很有幸福感。”除了自家门店生意,每天的节目演出成了杨艳的第二职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如何激发搬迁群众归属感、凝聚力?用好用活民族文化是关键。”晴隆县三宝街道办事处主任邓仕昌介绍,三宝街道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注重民族政策宣传、民族文化传承、基本民生保障“三项举措”为抓手,依托阿妹戚托国家4A级景区优势,充分挖掘阿妹戚托、芦笙舞、苗族蜡染、刺绣、布依族服饰等民族文化特色资源,加强民族文化产业技能培训,打造民族文化创业就业孵化园,实现民族文化多元业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扎实巩固提高“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率,提升群众就业质量和就业收入。同时,注重民族文化氛围建设,大力开展“文明家庭”“民族团结示范户”等宣传教育和评选活动,组织多彩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多民族搬迁群众生活生产,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民族文化自信自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 莹)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