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手工艺在创新创业中焕发新活力 

时间:2022-05-17 08:26 发布于:传统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昌吉网

让传统手工艺在创新创业中焕发新活力

——记开发建设新疆奖章获得者赛开尔·胡山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辉)她曾是一名下岗女工,面对困境,她勇往直前,抢抓市场商机,让哈萨克族刺绣、古法手工皂打上“中国制造”的标签销往国外,她也成长为新疆工艺美术大师、创业致富领头人,获得了2022年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她就是木垒县哈依娜尔民族手工艺品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裁缝师赛开尔·胡山。

赛开尔·胡山出生于奇台县五马场乡的一个普通家庭,5岁时跟着奶奶学习刺绣。奶奶告诉她,刺绣是她今后吃饭的手艺。

1990年,木垒县毛纺厂招聘工人,她通过考试成为一名绣花工。在工作中,赛开尔·胡山结识了杰恩斯包·达坎,不久后两人结婚并迎来了新生命。

1994年,由于毛纺厂经济效益不好,赛开尔·胡山夫妻俩双双下岗。没了经济来源,还要养活孩子,怎么办?两人商量后决定拾起刺绣这门手艺谋生。赛开尔·胡山将结婚时妈妈和奶奶给她制作的床单、窗帘、褥子等嫁妆裁剪成马甲,在马甲上绣上精美的图案,挨家挨户到牧民家推销,挣了700元。赛开尔·胡山回忆说:“那时,我和丈夫都高兴坏了,每天都要把钱拿出来数三四遍。”

赛开尔·胡山回想起奶奶的教诲,一门心思发展刺绣事业。夫妻俩卖掉自家的房子,并找了几名刺绣技术好的姐妹一起制作马甲、靠枕等刺绣产品。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她和丈夫来到富蕴县开办工厂;为扩大市场,赛开尔·胡山在乌鲁木齐市碾子沟开办了哈萨克族刺绣产品批发部;为了培养绣娘队伍,她在乌鲁木齐市开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短短几年就培养了300多名刺绣、烹饪、裁剪等专业技术人才。

赛开尔·胡山肯学习、善钻研,将传统手工艺与时代特色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探索研发新产品。她制作的“哈萨克骏马”“木垒胡杨”“沙漠骆驼”等绣品,屡次在全国民族刺绣作品展示大赛中获奖。她创作的“刺绣·挎包系列” 获得“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在赛开尔·胡山的引导下,木垒县哈萨克族绣娘们不断开拓创新,在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加入时尚元素及精细的刺绣技艺,以热门的风景、人物图案等为素材,使当地刺绣产品从原来的家庭使用类向纪念观赏类发展。

艰辛的汗水孕育甘甜的硕果。赛开尔·胡山通过参加展会,先后接到了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等国家的订单,她制作的木垒县哈萨克族刺绣产品成功走出了国门。

为带领更多乡亲共同致富,赛开尔·胡山回到木垒县发展,成立了木垒县哈依娜尔民族手工艺品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在木垒县哈萨克族刺绣产业园区租赁了占地1020平方米的厂房,引进了现代化刺绣生产线5条,年生产量达3万多件,引进技术人才5人,年产值达320万元,成为木垒县刺绣工艺品龙头企业。

“公司经济实力增强了,带动乡亲脱贫致富了,才是我最大的幸福。”赛开尔·胡山积极投身木垒县脱贫攻坚事业,在木垒县大石头乡朱散得村创办卫星工厂、扶贫车间,将木垒民族特色手工艺品打上了“中国制造”的商标销往全世界。她还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研制哈萨克族古法手工皂,在木垒县8个乡镇增设了加工点,为1400多名农牧民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

“‘哈依娜尔’在哈萨克语中是勇往向前的意思,这也是我创业的初心。”多年来,赛开尔·胡山致力于民族刺绣、古法香皂等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产品改造升级,通过创办扶贫工厂和开展技能培训,培养了大批刺绣人才,解决了木垒县少数民族妇女就近稳定就业的难题,生产的产品远销国内外,为产业扶贫闯出一条新路。2021年,她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如今,哈依娜尔民族手工艺品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木垒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国内外供不应求。赛开尔·胡山说:“我现在真正理解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离不开乡亲们的帮助。我要继续发展壮大民族刺绣产业,带动更多的兄弟姐妹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