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乐亭皮影戏的来历起源小故事与传说
乐亭县是乐亭皮影的发详地。
乐亭话俗称老呔话,所以乐亭皮影又俗称老呔影。乐亭皮影是如何起源发展的呢?在这点上,乐亭流传着两个传说故事。下面就据传说跟大家聊下乐亭皮影戏的来历。
第一个故事是汉武帝时期李夫人的故事。
相传汉武帝失去李夫人后朝思暮想,寝食不安。大臣们为了安慰汉武帝,就做了一个方型的帐篷,又做了一个酷似李夫人的影人,然后告诉汉武帝他们能请人把李夫人的魂拾回来。汉武帝信以为真,就按大臣们的安排,端坐在方型幔帐中等待李夫人,大臣们就拿着做成的影人在幔帐外晃动,并掐着嗓子装出李夫人的声音。这个故事流传到乐亭以后,促进了乐亭皮影的发展。现在乐亭皮影在演唱中还大多掐嗓子呢。
第二个传说是观音大士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南海观音菩萨带领徒弟韦驮和红孩儿到北方宣卷讲经,讲完经义,留下了经卷返回南海。以后人们用素纸刻制了观音菩萨、韦驮和红孩儿的影像,操纵着三个影人维续宣卷讲经。由此产生了乐亭影。到现在,乐亭皮影的剧本仍然叫"卷",唱影叫"宣卷",演出的油灯叫"海灯",皮影演员称"师父",皮影影人的造型脱胎于座堂的佛像。这些都是乐亭皮影渊源的传说。
实际上,乐亭皮影的产生,跟其它文化艺术形式的产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乐亭皮影产生于乐亭县,是乐亭人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是皮影艺术在长期皮影演出过程中不断继承、改革、创新、提高、升华的结晶。乐亭皮影的雕刻和影人的造型上,主要源于乐亭古老的剪纸艺术和座堂泥塑,乐亭皮影的操纵主要吸取了木偶戏的表现手法。
乐亭皮影的唱腔源于境内的民歌和民谣、俚曲等乡土咏唱。乐亭皮影的剧本,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新中国成立后也编排了大量的现代戏。乐亭皮影因源于乐亭而得名。又因金至清朝之前乐亭隶属滦州,故外地又习称"滦州影",建国后又属唐山地区管辖,近年又有"唐山皮影"的叫法,外地人又习于称昌、滦、乐口音为"老呔儿",所以又俗称乐亭影为“老呔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