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烟墩镇三联村编织幸福新生活
“家人们对哪一款宝贝感兴趣赶紧留言告诉我,我一一为大家介绍!”近日,笔者进入网红达人覃燕菲的直播间,她正在与“粉丝”热情互动。
覃燕菲因婚嫁来到灵山县烟墩镇,对当地特色的竹编工艺产生浓厚兴趣,2020年初在短视频平台开始了直播之路。从开通“竹艺轩工艺坊”账号拍摄短视频至今,覃燕菲每天直播两到三个小时,日销量100-200余件,2021年实现营业额500余万元,收获74.2万粉丝。样式新颖、结实耐用,是粉丝对覃燕菲竹编工艺产品的评价。她的小筐、背篓、簸箕等,已销往山东、江苏、安徽、四川等全国各地。
直播卖“箩筐” 竹编销全国
“起初,我只是感兴趣拍点视频而已,后来我刷到别人在抖音上卖产品,我就想到我也可以把我们的竹编卖出去。当我第一次尝试直播时,就收获到1000多单,粉丝涨了800多个。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覃燕菲乐呵呵地说。
“像这款375g的普洱茶饼盒,采用了双层六角梅花形编织工艺,都是编织工龄长达三十余年的师傅戴着眼镜,用小镊子将一条条竹丝细细编织,经过竹条染色、抛光打磨、高温碳化等工序,历时15天才完成的。”聊起竹编工艺品,覃燕菲侃侃而谈,“目前这款竹编工艺品,我们正在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电商时代的到来,覃燕菲的竹编工艺坊的订单数量不断增加。下午13时,经过近2个小时的直播,直播间一共卖出了158单。直播结束后,工艺坊的仓库工人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要赶在下午17时前包装好刚刚收到的订单,争取当天就将所有订单发出去。”正在仓库打包的黄美玲说。闲谈之余,黄美玲算了一笔经济收入账:“我手脚麻利,一个月大概能赚两千元。这也就是闲时做,平时我们都是以种庄稼为主。”
“这两年,我们利用‘互联网+’搭建了电商销售平台,助力竹编工艺品畅销全国各地。工艺坊的员工全是附近村镇的村民。”覃燕菲说。
家家会编织 农闲赚外快
烟墩镇三联村,家家户户都掌握编织的传统手艺。勤劳的三联人,正凭借竹编这门传统手艺,编织着幸福生活。
走在三联村的路上,远远就能看到一道道编织的身影,村民家门口堆放着各种各样的竹编工艺品。不远处的院子里,几位妇女正忙着编织手工筐,一根根普通的编织带在手指间来回穿梭、上下翻飞,一条条细柔的柳条,在她们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最初就是想趁农闲时打个零工,补贴家用,后来发现一年下来也能有一万多元收入。这份竹编收入对我家的生活帮助很大。”不出去打工的檀恩彤的妈妈高兴地说,“看到自己编织出来的作品一次比一次好,我也从中找到了乐趣。”
檀恩彤今年十岁,在妈妈和奶奶的熏陶下,小女孩现在已经学会了编织简单的手工筐。檀恩彤的奶奶已有三十多年的编织龄,老人家说:“虽然我手脚不如年轻人利索,但一天也能编八九个,挣到好几十块钱呢”。
“这是最后一道工序,刷一层光油,能起到一定的防潮防虫防蛀作用,产品更耐用。”宁立斌老人一边为竹编工艺品抹油一边说,他是利用农闲时间来编织,一年大概可以收入七八千块钱。
“直播带货”做媒 家门口就业有道
“我想让更多村民加入进来,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工资。”覃燕菲笑着说。
目前,三联村共有400余人参与到竹编工艺品的制作,人均年稳定增收1.2万元,部分群众家庭还实现了全就业,初步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农活不耽误、老人有照顾、孩子教育有保障的目标。
近年来,灵山县抓住“网红经济”发展机遇,鼓励支持电商企业在传统电商平台销售的基础上,通过新媒体渠道开展“直播带货”线上营销,有效带动社会力量通过直播方式参与电商销售,实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截至目前,灵山县已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物流仓储中心6个,建成镇级电商服务站17个、村级电商服务点201个,物流快递企业的乡镇覆盖率达100%;开展电商扶贫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等农产品上行项目18个,举办电商项目培训场次共计118场,线上线下培训人数超25000人次。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像“竹艺轩工艺坊”这样的自媒体群体加入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喻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