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文化宣讲、书法、绘画、剪纸体验......近日,为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未成年人假期生活,路口镇文旅服务中心、长沙县图书馆路口分馆联合路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关工委在辖区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暑期传统文化宣讲系列活动,通过非遗体验课、观看电影
分享
近日,在石家庄市新华区文体中心一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石家庄市级非遗项目传统服饰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丽娟,陪着旗袍爱好者试穿她新制作的旗袍服饰。张丽娟从8岁起就开始做针线手工活,后随母亲学习传统服饰手工技艺,目前已从事传统服饰手工制作20多年,一直坚守以传统工艺手工
一条长7.4米、宽2.2米的靛蓝色染布上,白色线条勾勒出的胡同、四合院等建筑元素,在暖色灯光下栩栩如生。在北京一家咖啡店,巨幅蜡染装饰令人耳目一新,“以蜡防染”的苗族蜡染技艺与年轻时尚的现代文化在此相遇。店内陈列的桌布、手提袋,店员的围裙上无不充满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日前,本报刊发《传统手艺“突围”非遗文创“出圈”》,报道仙游县盖尾镇新窑村手艺人让乡村土陶制作焕发新生机。优秀传统手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历史记忆的载体,需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传承发扬。随着城镇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发展,不少本身缺少竞争力的“老手艺”面临后
中新网柳州5月22日电题:广西“竹编村”传统非遗手艺受市场认可作者刘俊聪在广西柳州市百朋镇怀洪村,几位村民正坐在自家门口娴熟地编制竹筐。成熟的竹子在他们手中经分篾、刮青、剖丝等多道工序后成为竹篾,一根根厚薄均匀、粗细一致的竹篾在他们灵巧的指尖来回穿插,不一会竹筐的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提灯笼访贫农”“打双草鞋送红军,南征北战打胜仗”……和草鞋有关的歌曲和红色故事,赣南人从小耳濡目染。80多年前,红军将士脚着草鞋,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时过境迁,虽然草鞋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博物馆供人
【渭川印象•非遗之美】赵碾制陶流传千年的手艺武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薛小瑞李竹青刘敏“神农作瓦曰陶。”中国人有着浓郁的陶瓷情结,世界上的人们总把中国称为“china”。据考证,早在8000多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已经开始出现彩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同样,在渭河
体验传统竹编手艺传承非遗文化2月15日,德清莫干山镇妇联、团委联合莫干镇成校开展“学非遗,传文化”活动,邀请竹编非遗传承人手把手向村里的孩子们传授手工竹编制作技艺,进一步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湖州市林业局)
小年文化庙会品年味儿学手艺“妈妈,你看这儿有好多好玩的,啊,还有好吃的……”2022年1月24日,距离小年还有一天,走进天桥剧场,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这里正在举行的“第八届天桥小年文化庙会暨老舍京味文化节”刚刚开幕,剧场里是京腔京韵北京曲剧的演出,剧场外二层空间则是红红火火的市
用时尚元素为传统手艺“赋能”【中国好手艺⑨】拼布绣,听说过吗?稍年长的人,打小用过的口水兜、肚兜,就是拼布绣。“红布辟邪,蓝布拦灾。红配绿活溜溜、红配黄逗人宠。”油灯下,奶奶一边哼着小调,一边铺上底布,画好图案,按纹路裁剪,选碎布拼接,用饭粒黏合,拿小锤敲紧,以绣线缝合……儿时的
小时候的记忆是香甜的,吹糖人、玉带糕、糖葫芦,美味诱人;小时候的记忆是有声的,打银器、磨剪子、崩爆米花,那一声声吆喝挑动着雀跃的心。老手艺是什么?是旧日里的时光,是心中的记忆符号,是忘也忘不了的家的记忆。在巢湖地区,至今仍流传着一些传统手工技艺,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延续着祖
山西黎侯彩雕:“守”与“变”中唤醒老手艺作者吴琼29日,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一间工作室内,46岁的张学义手拿画笔,细致地刻画老虎造型,房间里摆满了戏曲人物脸谱以及民俗挂饰、十二生肖等黎侯彩雕作品。黎侯彩雕又称黎城戏曲浮雕,2017年被列入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托当
新华社银川7月28日电题:老手艺带“旺”西海固小山村新华社记者靳赫磨粮、蒸粮、制曲、发酵、拌曲、淋醋……一套工序下来,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村民齐书文要忙活一个多月。制醋工坊里,穿着白大褂的他像一名老练的酿酒师,仔细把控着每道工序的每个细节。酿醋的手艺是李士
山东老木匠王德文最近在网上红遍海内外,被称为“阿木爷爷”。他不用钉子、胶水,一榫一卯做出鲁班凳、木拱桥、会行走的小猪佩奇等木器,让中国传统木工技艺绽放出令中外人士惊叹的光彩。(见7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百万粉丝、上亿流量,“阿木爷爷”因制作了由42根榫卯棱、4根榫卯
经过半年努力,高坪区挖掘整理出川渝民间传统工匠(手艺)100项,各项工作完成后,川渝民间传统手艺展示馆日前开馆。川渝文明源远流长。勤劳智慧的川渝儿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更新、传承了一个又一个高超技艺,为川渝文明的延续与升华做出了巨大贡献。川渝民间传统工匠是对川渝靠手
短视频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借助短视频的风口,成为网红工匠。在互联网上,他们是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也是身怀绝技的“手艺人”。他们信仰“慢工出细活”,用“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让传统手艺焕发出新活力。网红工匠的出现有着多种积极意义。一方面,对于传承老手艺具有促进作用,
济南泥塑兔子王:希望将手艺传承下去近日在山东济南举办的文博会上,一位做泥塑兔子王的师傅受到了不少关注。这位师傅名叫周秉生,是家中“周氏兔子王”的第四代传人,目前已经做了30多年。周秉生做的兔子王不仅颜色鲜艳,而且耳朵可以自由摆动,兔子王的身上还有绳线,手一拉绳,兔子王的双
在北方民间,每逢端午节人们都要在门上挂个漂亮的纸葫芦驱邪祈福。今年57岁的陈维诚已经在哈尔滨做了38年的纸葫芦,他戏称自己为“葫芦娃”。19岁时,中学毕业的陈维诚从奶奶和叔叔那里继承了做纸葫芦的手艺,从此以此谋生。过去红火的时候,纸葫芦作坊曾达到近50家。老陈说,小小的葫芦
近日,由越秀区图书馆和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的广府非遗学堂首场活动:“纹盘拾翠”——广彩DIY课程在越秀区图书馆建设分馆精彩开锣,让广府人的“家传手艺”与居民零距离接触,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广府非遗的魅力。广彩是广州传统民间工艺“三雕一彩一绣”中的
3月8日,陕西西安。民间工艺“添碟子”是陕西省的省级非遗,艺人们将五谷杂粮嵌接在竹木上,搭建成亭台楼阁,还放入面塑小人儿,变身工艺品。71岁的陈寅汉是一名传承人,他说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学,担心失传。@古都西安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记者金小茜)讲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手艺历史与现状、文化交流与经济活动的百集大型人文纪录片《手中的“一带一路”》(第一季),日前在京举行了开机仪式。据介绍,这部纪录片将从历史、时代、人文、商业的视角切入,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间手艺的兴衰与
今天,美术教育的原点还是手艺正在沪上举办的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优秀作品邀请展引发思考本报首席记者范昕正于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师坛锦瑟——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优秀作品邀请展”,集结全国近50所美术院校的逾500件作品,蔚为壮观。细心的观众发现,这些展品之中,很大一部分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