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赵碾制陶 流传千年的手艺 

时间:2022-03-26 08:42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武山融媒

【渭川印象•非遗之美】赵碾制陶 流传千年的手艺

武山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 薛小瑞 李竹青 刘敏

“神农作瓦曰陶。” 中国人有着浓郁的陶瓷情结,世界上的人们总把中国称为“china”。 据考证,早在8000多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已经开始出现彩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

同样,在渭河流域的武山县,石岭下类型彩陶位居中国四大彩陶之首,引领着中国彩陶文化。这里出土的彩陶瓶饰纹有圆点型、鱼纹型、鸟纹型、弧线纹、三角纹、蛙纹等,陶器的颜色主要以砖红色为主,陶质细腻、硬度高,做工精细,它繁衍出了后来的马家窖文化各种类型的饰纹图案,是马家窖文化彩陶的祖型。

无独有偶。武山县傅家门石岭下类型遗存中也出土了一批以鸟纹为主体的彩陶器,这些彩陶器与石岭下出土的彩陶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水火既济而土合。”有一门手艺传承了几千年而没有间断,至今在洛门镇赵碾村村民的手中,在泥水、火焰和时间的拥抱中,诞生了一件件朴素而实用的土陶器皿,这就是手工制陶技艺。

年近六旬的张元林和年近半百的张彦林堂兄弟俩,是赵碾村目前仍在制陶、烧窑的制陶艺人。从他俩收集的来自本地宋家窑、闫家窑等古窑址下的一些陶器残片可以看出,这一带不仅有类似石岭下类型的变体鸟纹和类似傅家门遗存的鸟纹彩陶,也有双面彩陶、灰陶、黑陶、汉绿釉、宋钧瓷残片以及石刀、石斧、磨刀等制作工具和宋代铜钱等实物,透过这些残碎的陶片,依稀能辨图案的美丽和线条的流畅,似乎整个赵碾村的大地上都闪烁着古人类智慧的光芒。

赵碾村的制陶手艺流传了几千年而不曾中断,弥足珍贵的是,赵碾村的宋家窑等古窑与手艺人相生相伴了几千年,时至今日仍在发挥余热。古窑址背靠的山间,沉积了大量优质的红黄黏土,非常适合制作陶器。据隔河相望的洛门镇西旱坪遗址和蓼阳村观儿下仰韶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考证,大南河一带的制陶历史非常久远。在宋家窑上走一遭,就会发现到处是陶器碎片,古窑址上随处可见残存着数十座后期陶窑。它后来的岁月为当地手艺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和优秀基因,使赵碾村得以至今保留下古老而传统的手工制陶技艺,为人们留住了难忘的乡土记忆。

“现在山上能看到的废弃窑都是民国时期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们村世世代代都有人制陶,我父亲今年八十有五,一辈子是烧窑的制陶的。” 张元林告诉记者,这里有一层叠着一层的古窑址,积累着几千年的岁月沉淀;有细腻、纯净的红黏土,是个适合制作陶器的地方。

据张元林说,赵碾村陶瓷以黑陶为主,黑陶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大体需要找土-晒土-碾末-备料-浸泡-除杂-出泥-收泥-醒泥-踩泥-揉泥-上笼-拉坯-修坯-打磨-阴干-暴晒-进窑-烧窑-出窑等20道工序。一般制作一件成品陶器需10天左右,这样烧出来的陶器具有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四大特点。

这间低矮的土坯窑洞,就建在几千年前的古窑址上,文化堆积层至今清晰可辨。张元林和张彦林为我们展示了制陶的过程。将一块偌大的黄泥团,堆砌在水泥板上,用手不停地揉捏,将泥土里的杂质剔除,经过不断揉捏的泥土,制成的陶坯细腻平滑。将捏制好的黄泥团放置在飞速运转的陶车上,通过双手的拿捏和控制,不到几分钟便神奇地变成了一个陶罐的泥胚。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团黄泥瞬间变成一件有模有样的器具。“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由于初次采访,并没有机缘看到烧窑、出窑的精彩瞬间,据说,烧制红陶、黑陶、灰陶尽管与制陶的原料有关,更多的是倚重于烧陶技术的掌握。

现在,整个武山县纯手工制陶也只此一家。如今的赵碾陶器主要以生产瓦盆、茶盏、陶碗、花盆等为主。无法与机械化生产相抗衡,产品单一、销售萎缩,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百十余家的鼎盛时期不能同日而语。由于手工制作陶器时间周期长,工序多且复杂,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当地许多年轻人不愿传承学艺,致使传承千年的土法制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绝境。

守望窑火几十年,张家人因喜爱而沉迷,一辈子和泥土打交道,沉浸在陶艺制作过程中。“世代制陶的赵碾村,如今只剩下我们一家还在制陶。为了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我们已经坚守了很多年。” 张家兄弟说。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