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县:激活非遗“引擎” 驱动文化发展 

时间:2025-03-19 08:33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五原县:激活非遗“引擎” 驱动文化发展

近年来,五原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积极作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当地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动力,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正步入蓬勃发展的崭新时代。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们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挖掘、整理、研究以及传承人的培养等工作。同时,积极组织专业团队深入乡村、社区,对散落在民间的非遗线索进行全面普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被遗漏。”五原县文化馆馆长王润存说。

五原县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当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踊跃投身到非遗保护的队伍之中,开启了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贾秀梅是县级麻绳编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全市近几年重点培养的麻绳编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开设了麻绳编织非遗传承工作室,不仅培养了多名年轻学徒,还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深受市场欢迎的文创产品,实现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贾秀梅回忆说:“我自幼便对编织之物情有独钟,后来自己潜心钻研,让编织工艺品越来越贴近生活,从简单的收纳筐,到如今的微缩景观,逐渐演变成现在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

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发展过程中,五原县注重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通过举办非遗传承培训班,邀请非遗专家进行授课,为传承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提升他们的传承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还鼓励传承人开展传帮带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中来。“我要继续创新,将现代设计理念和生活需求融入产品设计中,开发出既保留传统精髓又符合当代审美的产品,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面塑手工艺人李楠说。

近年来,为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社会影响力,五原县积极开展各类非遗展示活动。在县城的文化广场、博物馆等地,定期举办非遗展览、民俗表演等活动,让广大市民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广泛宣传推广,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点赞。不仅如此,五原县还将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当地的民俗文化村为依托,打造非遗旅游体验线路,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剪纸、麻绳编织、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等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品尝特色美食,感受浓郁的民俗风情。非遗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也为非遗项目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截至目前,五原县已有2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被列入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自治区级6个、市级28个。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正逐渐成为五原县的文化名片,在传承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原县文化馆馆长王润存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创新保护传承方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让更多人了解五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爱上五原文化。”

来源:五原县融媒体中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