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AI诊疗 造福更多患者 

时间:2025-02-25 16:08 发布于:观察频道编辑:默达  来源:南方日报

几位医生的分享最近引发了广泛关注:2月22日,一名医学博主发帖称,“患者查DeepSeek后质疑我的医疗方案,气得我连夜翻指南,结果AI是对的”;又有北京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的主任坦言,自己用DeepSeek会诊复杂脑瘤病例时,AI给出的方案“相当于省级专家水平”。

AI医疗的相关讨论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AI技术对传统医疗体系的冲击,更是一场关于知识更新速度的赛跑。医学知识的迭代周期已从过去的数年缩短至数月,而人类医生的学习曲线却难以同步。AI工具实时抓取全球最新研究成果,在诊疗展现独特作用并不令人意外。如今,不少医院开始接入大模型来减少漏诊,AI辅助阅片为许多医生减轻了负担,罕见病AI大模型将帮助各级医院特别是偏远地区进行确诊……医学是科学的一种,促进其发展并守护患者的健康,需要处理好人和先进技术的竞合关系。

然而,要说AI能替代医生做出诊疗,甚至一键开具处方,似乎也不太现实。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正因许多病情信息单靠文字无法转述,即便现代医学使用仪器来检测病情已是常态,为了充分沟通以确保对症下药,医生在作出诊断之前,也还是要和患者当面聊一聊,询问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生活习惯。湖南省医保局本月发布新规,明确提出“严禁使用AI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此前从国家到地方层面也有多项政策为AI诊疗划出边界。

纵然算法再精准,也无法替代医患之间如体温传递一般的信任。或许,这份信任本身也需要反思。“AI替代医生”被炒作夸大、甚至有人借机否定医生的工作价值,这不仅是医疗技术之争。从问风水、求偏方,到上网搜索,再到如今求助于AI,其实部分患者一直希望能有“自己的判断”“外部的佐证”。理性看待这种心理,一方面可以肯定,AI技术的进步确实是件好事,至少提供了相对可靠的信息源,或将成为医生和患者共同的助力;另一方面也应追问医疗科普的盲区,反思诊疗过程如何增进人文关怀。

更进一步来看,我们从不应要求患者“全信医生”或是“全信AI”,而是应该对医学本身充满信心。认为“DeepSeek有专家水平”的医生同时提到:“建议患者就诊前用AI搜索,全面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这会对战胜疾病有很大信心,也利于医生提高工作效率。”换言之,有许多误诊漏诊其实源于医患双方的武断——偏信“经验”而忽视倾听,或是盲目悲观失去信心。在AI与医疗的共舞中,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互为佐证、综合考量,建立清晰的协作规则。

还记得《超能陆战队》中的医疗机器人“大白”吗?它不仅能随时提供健康建议,也会给予患者温暖的拥抱,告诉他们“不用担心”。这或许反映出医生和AI进步的共同方向:让诊断更科学,让患者更放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