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守好历史文化根脉
玉门: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守好历史文化根脉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近年来,玉门市坚持“保护第一”方针 ,压实安全责任,加快基层文物保护队伍建设,让历史文脉、民族根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来到玉门市黄闸湾镇黄花营汉长城遗址记者看到,经过千百年的风吹雨淋,汉长城只残存了几个小土墩,这就是被大家称为的汉长城十墩烽火台。姜玉荣是这些遗迹的“守护者”,他会定时来进行实地检查、拍照记录,确保文物的日常养护和管理。
玉门市黄闸湾镇文物保护员姜玉荣说:“主要来就是看一下围栏好着没有,看长城有没有人破坏或者损坏,有问题我们及时拍照上报,让我们的文物得到最好的保护。”
除了烽火台,在玉门市还有一处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物---昌马石窟。昌马石窟位于玉门市昌马镇水峡村,地处祁连山昌马盆地、疏勒河畔,石窟内的彩绘和彩塑手法新颖,形象逼真,线条流畅,人物图案更是栩栩如生,同属敦煌石窟艺术范畴。严立国是昌马石窟的“专属”文保员,多年来,他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巡查周边、严查各类安全隐患。
玉门市昌马镇文物保护员严立国说:“到周边看下有没有人为破坏,或者是围栏生锈或者遭到破坏的,楼梯口的积雪按时清理。”
文保守护工作是枯燥的。在漫长的时间里,文保员需要日复一日重复相同的工作,将其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世人。作为一个地道的“昌马人”,严立国从石窟的调查、实地探查到修复,都时时参与。
玉门市昌马镇文物保护员严立国说:“从小时候到现在一直都特别喜欢昌马石窟,昌马石窟的保护和修复,我一直都参与。”
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昌马石窟在当地人的心目中,也不仅仅是一座古石窟,也不仅仅是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连接情感和乡愁的纽带,是承载着地域文化的象征。
玉门市昌马镇副镇长魏钰说:“目前全镇共有6名文保员,我们通过举办文物保护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发放文化资料等方式,向广大居民和游客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如今在昌马镇爱护文物,保护文物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和形成了行动自觉。”
2024年,玉门市全面推行文物安全网格化管理,将全市133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并入全市13个乡镇网格中,15名县级领导包抓各文物点,72名文物保护员纳入网格化进行管理。“文保人”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现古物光芒,用初心擦亮文化名片,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何明洋 魏丹丹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