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保护应是智能便利的前提
近年来,智慧停车新业态应运而生,但车主的隐私也很容易被泄露。据央视报道,在北京两个采用智慧停车系统的停车场,司机驶入后,远在几公里外的专业技术人员只要输入车牌号,就能轻易获取车辆所在停车场位置、入场与出场时间等敏感信息。有的停车场虽然在前台屏蔽了这些信息,但返还至查询人员的数据包里,同样包含车辆进入和离开时间的完整闭环。
智慧停车暗藏隐私泄露的漏洞,令人后怕。行踪轨迹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或被非法使用,很容易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去年安徽砀山网警在破获一起案件时就发现,犯罪分子的聊天群里每天滚动发布各种车辆的实时停车信息,以帮助下单客户在指定车辆贴上GPS追踪器,进而窃取车主的更多移动信息。这些信息既可作为商业公司的推销及获客参考,也方便诈骗犯由“盲骗”转向精准作案,还可能成为打击报复、恐吓威胁、抢劫挟持等严重不法侵害行为的帮凶。
大数据时代,网络应用中浩如烟海的数据接口,给窃取和贩卖隐私提供了大量可乘之机。据报道,隐私泄露的高危场景不只是智慧停车场,手机点餐、健身办卡、洗衣下单、住宿订房等消费活动,同样是通过一个个数据接口完成与后台的数据交互。消费者的姓名、身高、体重、职业、生日、居住地址等个人信息,都可能随着数据的流转汇集到不法分子眼前。就连到医院看病,也很有可能因为使用了小程序,导致化验报告等极其敏感的信息外泄,进而成为假药骗局重点围猎的对象。
网络数据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如果不配备安全装置,将给公共安全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到底是谁在贩卖和购买车主的行踪记录,到底是谁在给隐私收集“抬杆放行”?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一边是明确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条款,一边是隐私泄露犯罪的极度猖狂,是什么让不法分子不管不顾,肆意妄为?监管必须重拳打击,一查到底。在打击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同时,对没有做到数据安全保护甚至参与信息买卖犯罪的企业一并追责。
技术的发展不该脱离向上向善的轨道,监管的脚步应该追上技术发展的速度。数据信息安全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必须斩断信息贩卖黑产链,让数据信息不再“裸奔”。隐私保护应是智能便利的前提,莫再给隐私收集“抬杆放行”了。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