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县聚焦“五力”提升 打造教育强县
2024年以来,临城县教育局围绕立德树人、铸魂强师、引擎赋能、扩容提质、协调配合,提升五种能力,打造教育强县。
聚焦立德树人,提升思政引领力;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在于举旗定向,确保教育强县的正确方向。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强保障。将思政课建设作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内容,建立了县委书记、政府县长,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听思政课、讲思政课的“三级联动、党政协同”思政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开展思政课活动252场次。二是整合优质资源拓阵地。不断扩充文化育人校外阵地集群,将“临城县第一个抗日区政府”等4个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和“崆山白云洞”等7个社会组织作为实践研学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2024年以来,25所学校、8000余名学生参与校外研学,坚定了理想信念,拓宽了人生视野。三是延伸思政触角促融合。各学校在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校史馆、劳动教育基地等562处公共区域,结合实际张贴、悬挂、播放国家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不同内容,形成了由点带线、由线成面的渗透式育人环境。
聚焦铸魂强师,提升人才竞争力;人才竞争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教育强县建设的重要基石。
一是扎实实施“两项计划”。实施教师补充计划,近三年通过“特岗计划”“教师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为一线招录教师152人,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实施名师引航计划,由74名教师,组建9个“名师工作室”,影响辐射带动教师3000余人次实现了学校、学科、学段100%全覆盖。二是“三个一批”有序推进。通过发掘培育一批青年教师,全力打造一批名师团队,重点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持续加强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不断打造完善高质量人才培育体系。2024年,对两个教育团队进行重点打造,对43名教师进行重点宣传,组织198名年师参加“培新工程”。三是“四项引领”不断深入。健全“12345”师德师风建设模式引领教师自律自强,完善“反哺式五级培训”机制引领教师全面发展,实施交流、轮岗一体发展引领资源共享,创新“1=1”培训覆盖机制引领城乡均衡,着力构建教育领域人才工作新格局。
聚焦引擎赋能,提升科技支撑力;科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引擎,是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的重要路径。
一是常态化应用。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课堂教学”“体育”“美育”“教师研修”等板块,围绕教师教学技能、优质课例观摩、课后服务实施、学科研修培训等内容开展应用。2024年5月21日,组织召开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广助力课后服务现场会,指导各学校提升课后服务能力。二是信息化助力。积极组织各学校开展教育技术课题研究,近三年来,先后有11个市级以上教育技术课题结题,22个市级以上教育技术课题正在研究推进。2024年,累计举办4次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培训和优质课比赛,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覆盖率达到100%。三是数字化提升。投资1659余万元,实现了学校百兆以上联网、多媒体教室“两个100%”全覆盖;建成智慧校园6所,数字校园覆盖率达到30%;强化“三个课堂”建设,双师课堂在所有乡村学校推广应用,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为教育优质均衡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扩容提质,提升民生保障力;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社情民心,孕育着未来的无限希望。
一是改善办学条件。完成临城中学崇德教学楼、第一初级中学综合楼主体建设,启动第四中学建设项目,为“两个集中”打下坚实基础;完成东羊泉小学食堂等4所学校食堂餐厅改扩建项目,改善学生就餐环境;完成石城中学维修改造等22个项目,提升校园育人品质。二是优化育人环境。督促各学校在校园新安装摄像头238个、防霸凌语音报警系统66个,让科技为学生护航;配足配强法治副校长86名,开展各类法制教育活动85场次,增强师生防霸凌意识和能力;委托专业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全县30所学校食堂全部进行审计,为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成长环境。三是擦亮教育品牌。开展劳动教育活动86场次、4000余人参与其中,健全了“1+36+N”劳动教育推进机制,擦亮了“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国字号名片;组建“银龄”“青年”2个宣讲团,以“爱国主义影片进校园”“新闻进课堂”为抓手,开展各种主题活动288场次,打造了具有临城辨识度的德育品牌。
聚焦协调配合,提升社会协同力;强大的社会协同力,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教育强县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的基本路径。
一是全区域发展协同。积极发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职能,实施职能作用强化提升行动,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有效协调整合全社会资源,汇聚教育发展强大合力。2024年,已召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3次,研究防溺水、未成年人保护、控辍保学、教师权益保障等问题。二是全方位评价协同。打通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通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载体,为学生成长、教师教学、学校发展打分,全力提升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三是全链条育人协同。教育局协同社会各部门深入学习《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勤·劳”为突破口,推送“家教有道”27期,开展家庭教育个案帮扶32次,建立6所协同育人书院,新增4所市级示范性家长学校,逐渐完善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贾少华)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