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社会史研究大有可为 

时间:2024-09-30 14:15 发布于:观察频道编辑:张俊峰  来源:北京日报

水利社会史是社会史研究呈现区域转向条件下的产物,是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出现的一个学术热点。如果放长眼光来看,20世纪以来的中国水利史研究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从水利工程、水利技术史到水利社会史,再到对水的历史的综合研究。为进一步推动今后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学术创新,笔者从理论、视角、方法、史料四个方面加以反思和展望。

第一,正面回应魏特夫的治水国家说和东方专制主义是水利社会史研究者面临的首要任务。

水利社会史兴起之初,即高度重视与水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的核心观点有二:一是建构了以开凿运河、修建堤坝和兴修灌溉工程为核心的治水必然导致专制主义的理论,二是把苏联和中国都纳入东方专制主义理论体系中。按照魏特夫的理论,在那些单纯依靠降水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地方,灌溉成为农业经济的基础。灌溉所需的大型水利设施和防洪工程绝非个体所能完成,需要国家政权来统一协调和管理,以便征调各地劳动力进行修建。因此,治水导致了专制主义。由于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是冷战时代的产物,他的学说带有对东亚尤其是中国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敌视和污蔑,加之其学说在东西方学界的广泛流播,产生了不良影响。

为此,1994年中国学界对魏特夫的学说进行了集中评判,认为魏特夫的治水社会说背离社会发展和国家起源的科学理论,将传统的东方专制主义绝对化,也是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论述的歪曲与背离。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研究者对于魏特夫所说的国家治水行为,以及国家在治水问题上的支配性地位等问题,并未针锋相对予以回应和清理。

正本必须清源。国家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过于夸大国家治水的绝对支配地位和有效性则是不可取的,它忽视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治水的局限性,罔顾国家治水失败的众多历史事实,忽略了地方社会和民间力量在水利等公共事务中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简化乃至曲解了中国水利史和中国社会发展史。这一切都有赖于水利社会史研究者予以澄清和回答,也是水利社会史研究者应当承担的重大使命。

第二,反思和超越日本学界的水利共同体论也是水利社会史研究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水利社会史研究者对水利共同体概念的反思,在十多年前已达成共识,“水利社会”正是对“水利共同体”的替代和超越。研究者使用“水利社会”而弃用“水利共同体”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学界的水利共同体概念过于狭隘和实体化了,有些研究者甚至将其与特定地域和水利组织相对等,因而无法满足人们从水的立场出发研究中国社会的治学要求。不少研究者对水利社会的概念和旨趣均做了定义和解释,认为水利社会就是要研究以水为中心的一系列区域性社会关系体系,水利社会大于水利共同体,水利共同体充其量只是水利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水利共同体以共同获得和维护某种性质的水利为前提,水利社会则包含一个特定区域内所有已获水利者、未充分获水利者、未获水利者、直接受水害者、间接受水害者、与己无关的居住者等各类人群,这才符合水利社会史研究整体史的追求。当前和今后的水利社会史研究者,对于水利社会和水利共同体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应当予以清醒认识,不可混淆和随意替换。

第三,要明确水利社会与水域社会的区别和联系。

与水利社会史研究在北方区域的兴盛相似,近年来南方区域兴起的水域史研究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水域社会史和水利社会史是有差别的。水域社会史研究涉及渔民、鱼课制度、水上人与陆上人的关系,关注编户齐民赋税户籍等问题,是社会史研究的区域表现,尽管与水有关,但总体上应该属于水的社会史研究范畴,而非当前“灌溉”水利社会史的研究范畴。水域社会更是一种环境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综合研究。尽管有此区分,但是从水域的角度和水利的角度,相较于过去从土地的角度开展的区域社会研究,毕竟是一种视角和领域的更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交叉和相似之处的,未来的水利社会史研究应当充分吸收水域社会的视角、理念和方法,充实和扩大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类型和范围。

第四,要重视环境史、景观史的研究,结合史学发展新趋势,将新理念、新视角纳入水利社会史研究当中。

伴随西方环境史研究的兴起,环境史的理念和旨趣逐渐得到国内学界的认同和实践。如果说社会史研究是以人为中心,那么在环境史研究者看来,就是要打破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偏执,强调环境既不是背景,也不是配角,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角。如张玲基于北宋华北平原黄河河道变迁的历史研究指出,黄河塑造了北宋王朝的历史,河流、平原和人一样,都应当平等对待,都是历史发展的主角。

同样,景观史也得到学界的关注和实践,将景观史研究引入到水利社会史研究中,应该说是最为恰当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空间范围大,地域差别明显,适合开展景观研究,而且是因为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水文条件,导致了不同的环境景观,在此基础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水利景观,诸如江南水乡的河湖网络和圩田景观,宁夏平原的多种水体组合景观,萧绍平原的塘坝闸水利景观,哈尼族梯田的人工水利景观,等等,各有各的历史和特点。它们所凸显的就是人、自然、社会长期互动的结果,与社会史研究长时段、整体史的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处。

(作者为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