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镇竹文化馆:延续文化 记住乡愁 

时间:2024-07-17 08:52 发布于:文化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江口镇竹文化馆:延续文化 记住乡愁

长短不一的竹子错落有致、屋檐下一根根竹子整齐划一、竹子造型的凉亭别具一格……7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桂平市江口镇东升村百益屯的江口镇竹文化馆,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土墙、瓦顶、农具……一件件老物件和旁边的竹文化馆相得益彰,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小村庄,竹文化馆静静地伫立着,让更多群众和南来北往的游客得以体验和了解竹文化,是延续乡村文化、保留乡村记忆、展示和传承当地“非遗”竹编技艺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据了解,江口镇竹文化馆是利用闲置的老房子改造而成的,共投入26万多元,于2022年12月落成开放。文化馆占地150平方米,分为竹之源、竹之兴、竹之物、竹之品等四间展厅,共展示竹编工艺品100多件。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江口镇丰富的竹子资源、种类和竹编手艺人的“七十二变”;在这里,可以欣赏各类造型别致的竹制品,竹编的玩具、水车、水桶,造型逼真,十分精美,令人爱不释手;在这里,还可以通过竹制茶桌、茶椅、茶具体验“闻香听琴、烹荷品茗”的舒心惬意,让心灵找到栖息之地。村干部告诉记者,如果游客感兴趣,还可以参与竹工艺的制作过程,感受竹文化在乡村生活中的深厚底蕴。

“刮青、去结、开片、刮平、制篾、编织……”当日,“非遗”手艺人、现年65岁的罗家伟向记者展示了竹筐编织的工序。从编织篮底开始,只见罗师傅把选好的竹条交错缠绕在一起,竹条在他手中好像有了生命,一交一压一缠绕,环环相扣,很快篮底便初见雏形。接下来,是编织篮身。罗师傅笑而不语,向记者亮出锤刀,随着竹条围绕着底部一圈圈地编织起来,他总会习惯地用锤刀敲压竹子,以便更好地严丝合缝。篮身做好后,整个编织品就完成了一大半。最后就是收口,罗师傅把有接口或有毛刺的地方收好口子,避免扎人。

编织的成品,事前没有图纸、没有设计,一切的造型全凭生活的积累和自己的摸索,编织时熟稔于心,一气呵成。看着罗师傅指尖上的“七十二变”,现场的游客对他的手艺啧啧赞叹。来自中国移动桂平市分公司、土生土长的桂平人梁靖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好熟悉,这些竹制品都是我小时候见过的,太亲切了,为罗师傅精湛的技艺点赞。”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影像专业2022级学生梁新辉告诉记者,当天,他和同学过来参观后也有触动,希望通过年轻人的视角,用镜头和笔头记录家乡“非遗”竹编技艺并传承下去。

罗家伟告诉记者,他从小就接触竹编,耳濡目染,做竹编有四五十年了。现在,他们兄弟俩还一直做竹筐销售,多是做好后联系人上门收购,基本解决销路问题。该镇党委宣传委员李达健介绍,目前,镇上除东升村外,还有新其村、岭南村、三布村、镇南社区等有零散的纯手工编织竹制品,因为市场需求并不多,所以手工编织较之前少了。如何让这个手艺活既产生市场效益,又能传承下去?这也是政府一直在努力破解的难题。

江口镇古称大湟江口,是一个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古镇。江口镇河流众多,沿江两岸竹子资源丰富,单是篙竹就有2万多亩。借助丰富的竹资源,江口镇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有名的竹乡,是竹编制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由于塑料和金属制品的冲击,江口从事传统手工竹编的艺人也越来越少。为了更好地保存传承“非遗”竹编技艺,该镇整合资源,成立了竹文化馆。随着竹文化馆的开放,越来越多的群众慕名而来,体验独属于自己的乡村记忆,从这里找到那份久违的乡愁。

来源:贵港新闻网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