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文化馆多举措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郓城县文化馆多举措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6月8日,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郓城县文化馆业务人员一行前往郓城县武安镇调研、记录坠剧传承情况,并对表演剧目进行艺术交流指导。
坠剧又称化妆坠子,由坠子演变而成,1889年郓城县坠子书著名老艺人马合祥以曲艺坠子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了山东梆子、京剧等戏种的一些表现方法,形成了有别于曲艺坠子的一个剧种--化妆坠子,马合祥弟子姚教武先生对戏曲服装进一步改进,并增设了灯光布景等,这时期唱腔和板式结构,逐渐完成戏曲化坠子的进程,形成了独立的剧种。人们为了区别于曲艺坠子,由化妆坠子改称为坠剧。坠剧的声腔结构主要有:坠子腔、梆子腔、道歌为主要声腔,后融入皮黄腔,评调、民俗小调等,也吸收了山东梆子的打头唱腔及其他剧种的唱腔精华。
坠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有:大坠弦(坠琴),另有二胡、笙、笛、扬琴等。主要分布区域:山东郓城的周边县区和山东的中部、西南部以及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等。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