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农林文旅融合点燃乡村振兴
当前,正值李树疏花、施肥的最佳时节,竹山县文峰乡组织林业科技特派员深入该乡东钦村、滚子岭村脆李种植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力保今年能够丰产增收。
近年来,该乡围绕“绿色发展示范区、农旅融合新高地、核心城区后花园”发展定位,按照“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国土绿化新要求,以“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为目标,深化共同缔造,共建绿色家园,积极探索农林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护林、造林、兴林、享林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党政同责,压紧压实护绿责任。建立健全林长制网络,出台《文峰乡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文峰乡林长会议制度》等文件,定期召开乡级林长会议,坚持把林长制纳入各村每季度群众感恩教育大会必讲内容,努力营造全社会“护林”氛围;按“一林一员”标准,严把全乡250名生态护林员选聘关,选定护林监管员14名,明确监管责任和生态管护区域,推行护林员“积分制”管理,定期淘汰不合格护林员;推动“林长+司法+警长+检察长+纪检监察”及社会多方力量同频共振,形成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合力,启动林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巡护林手机APP应用培训,实现林长、护林员巡林有点可依、有迹可循,乡村两级林长能够集中调度、动态管理,确保护林员每月有效巡护率达98%以上。
全域绿化,不断厚积兴绿底蕴。对照“补齐行道树、种满裸露山、树分田间道、花开房前坡”的总要求,制定《绿满霍山花开文峰行动方案》,落实“花满村庄”“花满旅途”“花满茶山”“花满高地”行动,点、线、面全方位推进植树造林。以太和梅花谷、十竹路堵河片区、霍河流域村庄为主要节点,栽植竹子、青梅、红梅、樱桃、枇杷等2万余株,扮靓五彩田园;以346国道、281省道和河流、水库沿线为重点,交叉点缀红花绿叶植物,打造公路景观带;以集镇为圆心,提档升级集镇区域和机关庭院绿化美化,栽植梅、竹、樱等植物,擦亮小城镇,提高“梅香小镇”辨识度。塑绿景。在全乡茶叶基地推广套种梅、李、枇杷、甜柿等水果,以绿治脏、以绿治乱、以绿美境,形成春观花、秋摘果的庭院经济带,打造花果飘香和美乡村。
禁防结合,落实落细管绿举措。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强化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体系建设等工作,禁止一切商业性采伐。全乡林地面积23.1万亩,纳入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和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共计17.04万亩,林地资源及林农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巡查,连续多年无滥捕滥猎野生动物现象发生;建立古树名木动态管理机制,对轻土坪千年古银杏、太和百年枫杨、东钦古柞木、皇城古冷杉,一树一策开展濒危古树复壮。
林果发展,持续提升用绿质效。聚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充分利用茶、竹、梅、菌、果等资源禀赋,持续擦亮“绿色发展”金字招牌。高标准管护茶园1.2万亩,发展食用菌210万袋,建成全市最大集中连片脆红李种植基地2000亩、甜柿基地600亩,创新发展“共富梅林”青梅基地500亩,春赏花、夏品果的“花果经济”既美了乡村又富了村民;培植湖北太和眉茶业、伟鑫木业、皇源菌业等多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以竹笋加工、葛根粉生产为主的林业合作社13家;与市农科院签订共建协议,加强科技支撑。与湖北星梦、十堰“七夕情”等公司落实定向采购订单,开发脆李红、脆李香、好久梅见等果酒品牌,顺应新潮好饮趋势。
下一步,文峰乡将继续扛牢“兴绿”使命,把握“护绿”重点,做好“用绿”文章,压实“治绿”责任,涵养“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豪迈情怀,在新的起点全面深化林长制,进一步建美绿水青山,为文峰做大金山银山增色添彩。(程平 王健 刘本旗 黄弘)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