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京校外迁”来了
原开封国家战略
央企海外搬迁后,下属高校也开始搬迁。
01
新一轮“北京学校搬迁”即将到来。
近日召开的2024年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论坛透露,北京15所所属高校将迁往雄安新区,其中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大学等4所高校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雄安校区于去年底正式开工建设。
新一轮“京校外迁”来了
不久前,国家层面明确要求“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分期、分批搬迁至雄安”。 目前,高校搬迁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附属大学是我国大学的第一梯队。
目前,全国有高等院校3000多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但教育部直属高校只有110多所,仅北京就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这些高校大多是211院校和双一流大学。
这些大学如果能够向外迁出,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对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都是一件好事。
好的大学一直是竞争的对象。
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进入顶层设计,科教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在此背景下,一些城市开始竞相“疯狂建大学”、“疯狂抢大学”。 引进港澳大学合作办学、吸引985所大学异地办学、争取著名大学设立分校或研究院、竞逐“国立”字头大学……不一而足。在。
但随着官方的命令,港澳等地合作办学、在省内设立名校分校、建设自办大学的可能性已所剩无几。
新一轮“京校外迁”来了
“北京学校搬迁”给本轮高校竞争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这让人们想起50多年前的上一轮“北京学校搬迁”。
1969年至1970年,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3所大学迁往其他地方。地方。 安徽、陕西、河北、湖北、河南等地成为主要。 接班人。
改革开放后,这些大学有的回到北京原址办学,有的两地办学,有的留在当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北京学校的搬迁,加上之前的“三线建设”,为很多高校欠发达省份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腾飞创造了更多可能。
不同的是,上一轮北京地区学校搬迁分散到多个省市,而本轮下属高校搬迁则是立足京津冀一体化大局,主要立足点是雄安新区。
虽然雄安新区并不完全相当于河北的一部分,但多所下属大学的落户,必将帮助河北打破没有“双一流大学”总部的历史,解决“四省”大学的问题。 ”。
02
北京哪些央企总部和高校将迁出?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全面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重中之重。 央企总部及所属高校搬迁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雄安新区成立以来,央企总部搬迁工作已经开始。
目前,中国星网、中化集团、中国三峡、中国电子、中国船舶、中国稀土等多家国有企业总部已迁出北京。 雄安新区、上海、深圳、武汉成为主要接班人。
雄安新区是最大的受益者。 据不完全统计,雄安新区现有央企总部4家,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34家,各类子公司、分支机构200多家。 央企总部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
新一轮“京校外迁”来了
央企总部搬迁后,就轮到北京的附属大学了,没有逃脱的余地。
当然,这并不是北京学校第一次迁出国外。 早在雄安新区成立之初就有传闻。 然而,哪些大学将迁出国外,是否全部搬迁,还是异地设立,一直没有定论。
最新消息称,未来将有15所下属大学转移至雄安新区,但完整名单尚未披露。
新一轮“京校外迁”来了
不过,据公开报道,已确定的至少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等首批搬迁高校。科技,去年年底获批建设雄安校区。
根据各高校规划及相关报道,北京邮电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已提出建设雄安新区,而北京语言大学则表示将“推动雄安新区建设”北京校区与雄安校区协调布局、协调发展。”
这意味着,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教育部所属高校跻身其中。松了口气。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