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技艺 铁器打造薪火相传 

时间:2024-02-16 08:42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田园麻江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近年来,麻江县不断加大非遗文化的挖掘、弘扬、传承、发展,让非遗文化展现多彩魅力。

61岁的贤昌镇贤昌村村民罗兴平,从18岁开始便跟着父亲学习手工制作铁制农具工艺,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贤昌乡民间制作铁制农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走进罗兴平的打铁铺,只见他正在将铁具放进炭火里不停转动,待铁具变成火红色后,放到砧子上用锤子敲打,只见火星四射,铁具也随之改变了形状……

从一块铁到农具的形成,需要精心挑选好料,再经过无数遍地敲打、淬火、开刃、抛光等十几道工序。虽然锻造工艺复杂繁琐,但罗兴平师徒相授传承手中的锻造工艺,并通过不断学习更新技术,打造更优质的农具,所制作的农具深受顾客青睐。

罗兴平告诉记者:“也教出来了很多个徒弟,我们一直坚持手工打造,虽然这门手艺辛苦点,我也坚持到现在来,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大家喜欢这门手艺”。

在贤昌村,很多村民对手工制铁工艺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他们的记忆里,以前家家户户都打铁,叮叮当当的铁器敲打声响彻村寨。同村的制铁工匠罗庆发今年已经63岁了,他的祖祖辈辈都是打铁匠,他19岁就开始学习手工制铁,至今已有44年,是家里第三代手工制铁技艺传承人。

“订单主要来自马场坪、福泉方向,平时附带有点农业,(每年)能够得三四万,目前我还有四百多把镰刀订单还没有做出来。”制铁工匠罗庆发笑眯眯地跟记者说道。

贤昌村制铁工艺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现在仍然保留有20余户的锻造铁器的村民,将几代人流传下来的传统铁器农具打造手艺,打造成为一张“贤昌铁器”名片。

“接下来,我们也引进一些现代加工技术和工具来提高生产效率,借助“千万工程”的百刀项目把我们贤昌村的展点办起来,同时就是宣传刀具文化,通过展点拉订单来增加收入。”贤昌村党支部书记罗普刚说。

近年来,全县已经成功申报各级非遗项目58个,现有61名非遗传承人,常态化在社区、学校等开展传承培训,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得以薪火相传。

记者:龙诗媛  李洁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