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讨好”可以,但无需刻意 

时间:2024-01-08 12:29 发布于:评论频道编辑:张玉胜  来源:东方网

线上聊天时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把“好的”改为“好嘟”“好哒”,把“哈哈”增强为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在句尾加上“~”等符号……这些刘熙习惯的“日常操作”,在网上被称为“文字讨好症”。有人表示“打工人被迫讨好”“如此社交内卷真扎心”,也有人表示不解:“这是我用来表达礼貌和真诚的方式,怎么就成了讨好?”(1月6日《中国青年报》)

在当下网络交流的语言环境里,人们“爱用亲切语气词”当属文字聊天时的普遍现象,这或可被视为一种出于礼貌的友好行为,将此不加区别地一概斥之为“文字讨好症”并不客观。基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常识,人们当对此持理解、包容态度;不过,诚如“凡事皆有度”和“过犹不及”的道理,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和不讲分寸地滥施“讨好”,就难脱庸俗与虚伪。

老话说“礼多人不怪”。表达友好既是修养也是修为。所谓“文字讨好”?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词汇,并习惯性地加上一些语气词,以显示出自己是在积极回复对方,让对方看起来更舒服。据此解读,“文字讨好”的本意当属亲和与“利他”的动机,冲着“字斟句酌”、“积极回复”和“更舒服”的三个关键词,人们也该对其给以正面肯定。毕竟这种谨慎、认真和负责任态度,总比浮躁、应付、随意要好。

互联网本质是一种虚拟世界,文字交流不可能像面对面交谈那样能直观感受到对方表达的意思,“慎重”与“示好”是人们在使用文字语言交流时不可避免的现象。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鸿雁传书”年代,人们曾不乏 “家书抵万金”的喜悦与珍视感,寄信方的矜持与推敲同样不可或缺;网络交流虽与“书信来往”不可同日而语,但道理却是异曲同工。为规避文字语气可能带来的模糊与歧义,有必要以卖萌的语气词或表情包来表达其更多更清晰的情感与意图。这应该成为互联网语境下新的正常交往方式。

“文字讨好”引发争议,关键在于“讨好”二字的消极含义。有时候人们会觉得这一类交流过于热情,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猜测别人想法本身也会增加对自我的消耗。如果每次都因为发消息想半天、纠结自己用什么表情,就势必会消耗自己、降低效率。社交表达应该是追求一种平衡,你好我好、悦人悦己当为最佳状态。社交中,让别人好,自己不好,会导致内耗;自己好,别人不好,沟通也难以进行不去。只有达成“别人好+自己好”的双赢效果,彼此的关系才能健康持久。

矫治“文字讨好”,需要强化文字交流的舒服感。比如将其改为“示好”“友好”,规避自卑心态;同时还要防止“刻意”与“做作”,以展现真诚、可信,力避泛化与庸俗。这需要使用者注意交流对象和适用场合,尽可能地不造成对方的误解与反感。比如,在发放正式工作邮件、下达通知或传达任务时,其语境氛围通常应为严肃的,基本不要用到语气词;和他人用文字交流时,使用语气词可区别年龄层次与熟识度,让交流显得自然、顺畅、温和、不生硬。

来源:东方网

作者:张玉胜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