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开设夜校:高校开放的深层次实践
近日,苏州大学官宣苏大夜校正式上线,29门课程可选,有舞蹈、声乐、书法、机器视觉、ChatGPT等,还有“非遗烙画”“吴文化与苏州话”等特色课程。上课时间安排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收费最低的课程只需500元,招生对象为18-55周岁的成人,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已有工作的社会人士,都可以报名。学校官微正式发出后,12小时内报名人数达千余人。(1月4日《扬子晚报》)
2023年下半年以来,夜校异常火爆,但高校开设夜校还是第一次见。更有报名参加上苏大夜校的网友兴奋地发文称:“你怎么知道我要去苏大上学了!”颇有另一种圆梦高校的意味。前段时间曾刮起一阵“高校是否应该开放”的讨论,在此之后也有不少高校向社会公众打开校门。而苏州大学此举则是在打开校门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是对高校开放包容精神的更深层次阐释。
大学自开办以来都主张提倡兼容并包精神,大学自身也集聚了大量优秀的教育资源,具备浓郁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大学大部分资源来自公共投入,自然也具备一定社会服务功能。比如教育部1月2日发文称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在高校自身具备良好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开设夜校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是一件两全其美的行为。高校自身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教育空间,开设夜校只需投入部分的资源。但这样一个小举措不仅能获得收益,更重要的是,能担当社会责任,让公众亲近学府、亲近知识,推动全社会的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承。
夜校本身就是大部分青年群体短暂逃离社会压力、缓解焦虑、追求精神生活的一个场所,这与大学校园这座乌托邦所代表的意义不谋而合。当有着象牙塔之称的大学引入夜校,更是给成年人提供了一个沉淀自我、舒展心灵的平台。
大学开设夜校也是对“终身学习”理念的一种贯彻。当青年群体自身没有在工作后放弃学习,反而积极追求“精神食粮”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时,大学对其抛出了夜校的橄榄枝,这是双方的“双向奔赴”、拥抱共赢。
苏大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发挥高校优势,将推出更多具有苏州特色、苏大底色的课程,满足市民多元化学习需求”。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高校发扬开放包容精神,对人才培养助推,对提升民众素养助力,对拉动社会文化水平做出贡献。
来源:红网
作者:李甲馨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