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弃急功近利心理,让美育回归“无用”教育 

时间:2023-12-29 10:24 发布于:评论频道编辑:张艺丹  来源:红网

“非常气愤,我的作品被抄袭了。”近日,画师小吴(化名)发布的几条微博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被小吴认为抄袭自己作品的画作名为《最美南戏》,作者是一名来自温州的中学生。11月30日起,这副作品因为入选2023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美术优秀作品展在湖州市美术馆展出。此后,小吴在网上搜索发现,这场优秀作品展里有多幅画作涉及抄袭。(12月27日 极目新闻)

近年来,少儿美术比赛抄袭、代画现象频频出现。在某网络平台上,甚至还能搜到多家代画儿童画的店铺,打出“代画儿童画,高端参赛必选”的广告词。少儿美术比赛缘何成为抄袭“重灾区”?

少儿美术比赛出现大量抄袭作品,一方面是由于美术作品审查难度大、主办方监管不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对美术作品“抄袭”和“借鉴”的混淆和错误理解。他们将美术比赛单纯视为技术的比拼,认为能将美术大家的作品复刻出来,也算是一种能力,却忽略了“创意”才是一个美术作品的核心。然而这些都只是问题的表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美育越来越显著的“功利”属性。

中国家长大多奉行功利教育、实用教育,只有输赢,没有是非。只要孩子能够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可以不择手段,不管是抄袭,还是请代画,与最终结果相比,比赛的过程和手段是无关紧要的。徐悲鸿说“治艺之大德,莫如诚,其大敌莫如巧”。艺术教育,没有“德”,只有“巧”,最终只会让学生反受其害。

美育本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因为急功近利导致懈怠艺术修养、思维启发的教学,孩子提高艺术修养、发展自身潜力的机会被剥夺,想象力和创造力反而受到禁锢。孩童时期是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最活跃、最丰富的时期,也是进一步开发其能力的关键时期。倘若此时为了功利而阉割和抑制这两种能力,又如何指望他们成年后还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呢?

更进一步来讲,若家长从小就默认孩子通过不正当竞争取得成功,孩子慢慢会形成不诚实的作风和错误的价值观。家长对于帮孩子走“捷径”乐此不疲,孩子也对此习以为常。那么将来,当孩子在父母能力范围之外遇到了没有“捷径”可走的关卡,就会缺乏应对困难的勇气和韧力。

国学大师王国维将美育视为“无用之用”的教育,即美育是一种无法直接产生利益的教育。然而美育一旦与比赛、评优挂钩,就很容易违背初衷。并不是说,美育就不可以举办比赛、不可以评优,比赛和评优作为促进孩子学习交流,鼓励孩子提升自我的途径自由其价值所在,而是我们应该回归美育的本质,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让孩子能真正地通过美育来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让美育回归美本身。

来源:红网

作者:张艺丹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