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广东的理论思考与革命实践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回顾毛泽东的光辉革命历程,大革命时期,他曾三次来到广东从事革命活动,对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农民运动、探索革命武装斗争,为将大革命运动从广东推向全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在广东对中国革命的理论思考与实践,为其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性地解决团结全民族最大多数人共同奋斗的革命统一战线,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和获得了大量实践经验。
探索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广东的革命实践,为推动反帝反封建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23年,毛泽东到广州参加中共三大。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会上,他赞成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强调既要坚持党的独立自主原则,又坚决主张实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特别是针对会议讨论中出现右的和“左”的两种倾向,毛泽东作了多次发言,深刻阐述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据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回忆,毛泽东在开会期间“很活跃,多次发言,提出主张国共合作的许多理由”。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毛泽东在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秘书,首次进入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层,参与党中央对全党的领导工作。
中共三大召开后,为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毛泽东与陈独秀、李大钊等致信孙中山,建议国民党“在上海或广州建立强有力的执行委员会,以期合力促进党员的活动和广泛开展宣传”。1924年1月,他再次到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担任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审查委员,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这次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了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1925年9月,毛泽东又一次来到广州参与筹备国民党二大,10月经中共中央同意,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其间,他主编的《政治周报》在广州创刊,刊发了大量反对帝国主义及封建军阀的文章,大力宣传国共合作取得的成就,深刻揭露国民党右派的反动本质,为维护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索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推动农民革命运动开创新局面
大革命时期广东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为毛泽东思考什么是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生动而深刻的实践经验。在党内,毛泽东较早认识到农民问题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并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高度对农民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形成一系列指导中国农民运动发展的理论成果。
针对党内早期部分共产党人忽视农民群体的倾向,1925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发表了国共合作以来他的最重要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他根据中国革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具体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地位、相互关系及对革命的态度,从而集中了当时党内在农民问题上的正确主张,初步提出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这篇文章奠定了毛泽东阶级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发端的重要标志,后来成为《毛泽东选集》的开篇之作。
1926年1月,毛泽东又在广州发表《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再次指出自耕农、半自耕农、半益农、贫农、雇农都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随后,毛泽东在国民党二大参加修改《农民运动决议案》,指出“中国之国民革命,质言之即为农民革命”,并为其组织编印的《农民问题丛刊》写了一篇题为《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序言,总结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这一重要论断。
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并担任所长,招收来自全国20个省区学员327人,招生范围、人数、影响为历届之最。学员们学习的课程共25门,主要是农民运动的革命理论与方法,其中也包括中国革命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他亲自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课程,深刻分析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论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毛泽东从分析农村、农民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来说明农民革命的重要性,从分析农民中各阶层的经济、政治地位来说明农民革命的动力和目标,这是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关于农民革命最富有理论创新意义的贡献,是其在大革命时期关于中国农民革命思想的集中体现,奠定了毛泽东往后领导中国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正确道路的重要思想基础。
探索开展革命斗争主要形式,推动培养革命武装力量
毛泽东是党内最早认识到武装斗争重要性的领导人之一。1925年,广州爆发十万民众游行示威反对段祺瑞政府,对此,毛泽东在《政治周报》上撰文指出,“民众未有武装的积极行动”,“其结果将使人民仍然不能夺取政权恢复其国家主人地位”。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利用中山舰事件进行反共活动,革命统一战线内部面临重大危机。毛泽东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结合实际情况对双方掌握的军事力量作出准确判断,反对妥协退让,主张联合其他武装力量共同反击蒋介石。由于缺乏斗争准备和应对经验,中共中央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政策,撤回了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鉴于此,毛泽东等建议把这批有军事工作经验的共产党员派到其他军去,但并没有得到采纳。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在强大敌人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损失的教训,也验证了毛泽东主张坚持武装斗争和掌握武装力量领导权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
毛泽东非常重视武装斗争思想教育,在主办第六届农讲所时指出,搞革命就是刀对刀,枪对枪,刀把子不掌握在自己人的手里,就会出乱子。同时,毛泽东关于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斗争思想也充分体现在第六届农讲所的课程设置中。为了使学员毕业后回到农村“能文能武”,能够经得起艰苦生活环境的考验,成为农民革命武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毛泽东安排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内容,设立军事训练部,“于五、六、七三个月内,实行正规军事训练,共计训练十星期,上操一百二十八小时”。严格的军事训练培养了学员们“吃苦耐劳精神”和“英勇顽强的革命意志”。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开始了对中国革命斗争主要形式的思考和探索,并已经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这为其后来总结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做了思想和实践上的准备。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广东对革命统一战线、农民运动、武装斗争等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并在实践过程中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初步做了理论上的概括,从而用以正确指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前进,为其在此后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积累了实践经验。这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