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我》官宣海报上热搜,请正视被污名化的脑瘫群体 

时间:2023-12-20 15:30 发布于:评论频道编辑:王雨欣  来源:红网

12月18日,电影《小小的我》官宣海报登上热搜。画面中,一眼可见的文字信息只有片名,以及居中位置的主角名刘春和三个字,主角本人仅露出了扬起的下颚和扭曲的双手。尽管画面元素不多,但脖子的青筋,弯折怪异的手腕,一笔一划写下的姓名,一个身患脑瘫但不屈服命运的角色俨然纸上。

电影讲述了患有脑瘫的刘春和勇敢冲破身心的枷锁,为外婆圆梦舞台的同时,也努力寻求自己人生的坐标。在经历一个盛夏的蜕变后,他终于踏上了新的旅程。不难看出,电影想诠释的是一个特殊群体的困境与反抗。海报中,扭曲的双手执笔写下姓名,反抗不公的命运,黑白的画面也无法消解蓬勃的生命与色彩。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引发网友的一众好评,不仅仅在于演员传神的肢体语言和情绪表达,还在于电影主角的独特意义,一个特殊群体的被看见。

“脑瘫”一词并不是只为少数人所耳闻的生僻病症。网络上常会出现这样一些话:“这人是不是脑瘫?”“怎么评价这种脑瘫事儿?”在一些人的认知中,“脑瘫”成为了一种负面的形容词,一句可以挂在嘴边调侃、谩骂的脏话,遇见糟心事后负面情绪的安全出口。殊不知,自己已然将他人的先天不足当作脏污,高高在上地与残疾人群体割席,将无形的歧视与偏见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而电影《小小的我》所着眼的,正是被污名化已久的脑瘫群体。电影宣发海报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扭曲的关节是先天的不幸,凸起的青筋是不屈的灵魂。《小小的我》看见了不一样的双手,并尝试让更多的人看见脑瘫群体背后的故事,他们不是“痛苦”“可怜”“不幸”,他们可以是“不屈”“力量”和“生长”。

主角刘春和用瘦削的手指攥着铅笔,在纸上刻下一撇一捺。我们在感叹演员肢体动作细致入微的同时,也有人表示担忧。行为、姿势的不同的确是许多脑瘫患者的“特殊性”所在,海报中的双手鲜明、真实地反映了脑瘫患者的一种状态,这也是许多人观念中对脑瘫群体的第一印象。但是,这双手并不能完全代表他们。这个动作是不幸的,观众在期待刘春和进行宣传和分享的措辞,有时缺乏审慎的思考,带着一种无意识的傲慢,将娱乐建立在了患者的伤痛之上。在信息的传播与解读中,这也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对脑瘫群体的刻板印象:扭曲的双手,用力的五官,含糊不清的语言。拥有健康的身体是一种幸运,但这也意味着,我们只能看见他们的遭遇。他们的手为什么是扭曲的?说话时头为什么歪向一边?我们永远无法和特殊群体完成真正的“共情”。

近年来,经常出现脑瘫患者考上大学、成为研究生的新闻报道,他们可以写字,可以与他人沟通交流,可以独立吃饭、穿衣服、上厕所。他们不是“傻子”,只是走得慢了些。很多坚持走下去的残疾人,在某些方面甚至不逊色于所谓“正常人”。作为旁观者,我们能看见脑瘫群体所付出的超乎想象的努力,他们不屈服于命运的尝试与抗争令人惊叹,甚至惭愧。但脑瘫群体、残疾人的苦难并不值得弘扬与歌颂。同情和怜悯会让他们只是“身残志坚”的正能量,所有的苦难和挣扎铺就了他们走向“正常人”的道路,这样的俯视实在是傲慢。好奇、疑惑、没见过,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当我们看见残疾人,选择“凝视”他们的不同,将其异化为存在缺陷的人时,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被消解,对立已经产生,“我们”被分解成了“我们”和“他们”。

对待这一特殊群体,到底应该与常人一致,还是给予关注和保护?思考如何对待残疾人之前,我们更应该关心如何尊重他们作为“人”的尊严,如何真正地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据光明网此前报道,我国残疾人总数达到8500多万,相当于每16个人中就有一位残障人士。但在路上却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为什么?我们都看得见答案。被汽车占用、年久失修、通向高墙的盲道知道,好奇的、怜悯的、嫌弃的异样眼光知道,生来即享有健康身体的利益既得者知道,高高在上笑看他人不幸的旁观者知道,命运的天平不公,可我们都是砝码。

残疾人需要被看见。电影《小小的我》看见了脑瘫群体,但在看不见的角落里,更多的失语者还在用尽全力地活着。我们不需要凝视他们萎缩的双腿,畸形的骨架,我们需要更先进的医疗技术、更人性化的基础设施,看见他们的需求,看见他们的希望。

来源:红网

作者:王雨欣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