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传统盘扣 

时间:2023-12-02 09:03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  来源:涿州非遗

盘扣起源于古代中国人的结绳记事,后来演变成为中式服装上的必用配件。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织物纽襻,是江西德安南宋墓中出土的印金罗襟折枝花纹罗衫(褙子)。我国古代最早用长长的衣带来束缚宽松的衣服;春秋战国时期,戒装上出现了皮质盘扣的雏形;唐代常服中出现了简单的直扣;宋元明时期,延续使用直扣,偶有简单的软盘花扣。明代延续直扣的同时,出现了各种花扣。自清代开始,盘扣取代了系带,在满族服饰中大量使用。民国时期的旗袍、马褂等传统服装的盘花扣,其题材往往选取具有浓郁民族情趣和吉祥意义的图案。现代社会,各种中式服装也普遍运用盘扣。

非遗传承人高玉琴

涿州市的高玉琴自幼在母亲和外祖母的影响下习得各式盘扣的基本盘制技艺。后来又在军工厂的服装车间做生产线的管理工作,之后又将家传的盘扣技艺应用于现代服装和服饰上。高玉琴在继承和传承上做着自己的努力。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使盘扣的装饰性更强,让传统盘扣发挥出了应有的实用性和装饰功能。

传统盘扣制作技艺

原材料:棉、麻、丝、化纤等各种材质的面料,各种颜色的缝纫线、面浆、金属丝/带,化纤的热熔衬、棉花等。

制作步骤:开料,将面料置于工作台,以熨斗熨平面料;制面浆,在面粉中加入开水,不断搅动直至粘稠状;刮浆,用刮浆刀往布料上刮糊上浆,一定要将面糊刮均匀;待浆风干后,按面料经纬的 45度,以尺子、锥子为工具划出斜向痕迹,再以此为基准按照制作盘扣的需要,相隔 1-2cm划出一道道平行线;开条,按划出的一道道斜向痕迹,将面料剪成条状;拔浆,用手抻拉条状面料,使之适当舒展;做盘条:盘条有软、硬两种。软盘条,使用未上浆的布料。将条状面料按规则多次对折成大约原宽度的 1/4,用针线将最后对折的布边缝合,然后以“翻襻器”翻转成盘条。硬盘条(创新发展),将条状面料按规则多次对折成原宽度的 1/4,每折一次用熨斗熨一次以使其平整熨帖。有时还要在其内加入金属丝/带、热熔衬等材料以便于塑形;盘扎,按照一定的手法,将盘条盘制成一字扣、葫芦扣、蝴蝶扣、琵琶扣等各种扣型,有重意蕴、重内涵、重主题的装饰趣味。

传统盘扣发展现状

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盘扣技艺受到了涿州市文化部门的重视。

虽盘扣艺术在机械化大生产下曾出现衰退,但是伴随着中式服装越来越受重视,服装盘扣也重新焕发生命;同时伴随精神生活的提高,与日常生活接近的手工盘扣装饰品,也正逐步升温。

近几年来,制作的盘扣手工艺品畅销京津冀,还远销到了美、日、韩等国家。人民群众的现代生活,对中式服装总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各种艺术品生产也可以更多地应用到盘扣技艺,这些生活的、艺术的实际需要,是盘扣这种古老技艺在当代与未来继续发展下去的原动力。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