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双城区文化馆艺术辅导非遗文化进校园
11月3日,双城区文化馆、双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区第三小学组织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哈市级非遗项目--苏氏葫芦烙画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苏嘉鸿老师。
课堂上,苏老师深入浅出地为师生们讲授了葫芦烙画的历史起源、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及其重要价值等,并利用投影仪现场示范教学。
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烙画葫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葫芦烙画技艺最早可上溯至西汉时期,由于多年战乱,导致葫芦烙画技艺失传,直至明朝有正式记载,清朝时,北京的“刻制葫芦”和“范制葫芦”曾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成为朝廷贡品。
葫芦取其谐音为“福禄”,代表福禄、吉祥。而葫芦烙画是以烙铁代笔,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运用中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进行创作,使画面呈现多种层次及国画渲染的效果,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苏氏葫芦烙画,起源于清朝末年。苏氏一族于嘉庆年间由北京迁到双城堡屯田,后人苏泽瀚喜木工,曾跟随木刻匠人从事家具制作,因早年拜河北人谭氏学得烙画技艺,并将烙画技法用于打造的家具上,因而大受雇主欢迎,乃至名盛一时。后苏泽瀚又用自家种植的葫芦来尝试烙制各种吉祥图案,经几十年揣摩研究,终于形成自己特有烙画风格。自此苏氏葫芦烙画成为老双城文化艺术的一枝独秀,远近闻名。
苏氏葫芦烙画技艺制作过程更为传统。将中国传统美术素材与关中文化符号相结合,以烙痕代替笔墨,落笔精准,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外壁进行创作,使画面呈现出多种层次及国画渲染的效果,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苏氏葫芦烙画讲究“意在笔先,落笔成形”,更擅长通过提炼、取舍、剪裁、布局,构思画面,再运用独特的技法,使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选材、清洁、定稿、烙画等四个步骤,每个步骤环环相扣,紧密结合。自苏氏葫芦烙画技艺第二代传承人开始,便以“张弛有度、气势恢宏”为其制作特色。
第六代传承人苏嘉鸿先生,不断总结前辈经验,将烙画技艺加以提炼升华。目前,已用“苏氏烙画技法”创作出不同韵味的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葫芦烙画精品400余件,并远销海外。其中,部分精品烙画葫芦被国内外收藏人士永久收藏。
本次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得到了双城区第三小学的大力支持,校长李晓亮百忙之中,亲临现场。班任刘晓丹老师全程陪同,美术老师李岩松多方沟通……感谢大家对双城非遗工作和非遗项目的支持。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