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开展国家非遗“高甲戏”进校园展演活动
高甲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两种。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戏曲艺术,10月份,南安市高甲戏剧团走进国专一幼、丰州中心小学、福林小学、第一实验小学、东田中学等学校,进行精彩的高甲戏表演,让师生零距离感受了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
高甲戏剧团为学生们带来了高甲折子戏《岳母刺字》。精彩的表演让同学们在了解传统戏曲知识,增加对戏曲认知的同时,也体会到浓烈的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艺术家们精湛的唱腔,形象的演绎,一举一动都细致地刻画了戏曲中的人物性格,表现了人物细腻的情感,同学们沉浸其中跟着跌宕起伏、心潮澎湃。
表演结束后,高甲戏艺术家们为同学们示范了手势、站姿、走姿等基础动作,邀请多名同学上台参与学习,同学们认真学习高甲戏的基本动作,真切感受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与辛苦。
2022年起,我局联合市教育局印发《南安市非遗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进校园活动。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了解南安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培养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广大师生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打造学校特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