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与苗栗孔子文化交流活动在新洲举办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0月18日上午,在新洲区问津书院,琅琅书声和诗词吟唱交织相融,余音绕梁。新洲区问津书院、苗栗县象山书院以及汉苗两地儒学名家、基层人士、文艺界和青少年代表共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举办“文以载道·一脉相承——武汉与苗栗孔子文化交流活动”,畅叙两岸同胞情谊,深化两岸人文交流,互鉴孔子文化,传播国学精髓。
武汉市长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苗栗县造桥乡乡长徐连斌分别致辞。
象山书院理事长邱玉麟、苗栗县国学会理事长许锡丰等台湾嘉宾参加活动。
活动通过问津书院和象山书院介绍、专家点评,开启了两地孔庙文化的交流互鉴。随后,两地代表分别表演特色节目,体会孔子人生智慧,感悟孔子家国情怀。
新洲楚剧团带来的楚剧《四个婆婆夸媳妇》,以楚剧的特有表现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家庭的和睦婆媳关系和良好家风。
象山书院代表用带着中原乡音的客家话吟唱《原乡》组曲,表达客家人勤奋打拼、勤俭传家、安贫乐道、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武汉美加外校学生精心排练的舞台剧《问津国学》,用生动的形式演绎流传千年的“子路问津”的故事,表现孔子为实现仁爱的治国理想,四处碰壁而志向不改、毫不懈怠的崇高精神。
苗栗县国学会用一组慷慨激昂的台湾抗日诗词来表达台湾人民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早日回到祖国怀抱而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情怀。
汉苗两地诗人进行即兴诗词创作并互赠作品,新洲区学生代表集体诵读《论语》选段,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千年问津,圣衣昭续。文以载道,一脉相承。两岸儒学名士在问津书院云聚交流,各具特色的文艺节目在这里融合共享,血溶于水的深厚情感在这里契合相通,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
“我觉得孔孟文化,就像我们中华文化一样源远流长。两岸一家亲!希望大家能够来来去去的,把这个文化共同传承下去。”来自苗栗县象山书院的志工林文辉先生动情地说。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由孔子而始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成为了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孔子已经成为中国最典型的文化标志,祭祀孔子也是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形式。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文化一脉相承,各地孔庙每年都举行祭孔仪式,这也成为两岸同胞密切感情、增进共识的重要纽带。
新洲区问津书院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是湖北省唯一的孔子遗迹。它孕育了元、明、清三朝鄂东文人,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大学”。2015年大修后,问津书院成为弘扬问津文化、承载儒家思想的载体,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阵地。书院自2015年以来每年举行春秋两次祭孔大典。2023年9月28日,问津书院举行孔子诞辰2574年祭孔大典,联合海内外孔庙、文庙、儒学机构共同举行全球“云祭孔”网络直播。
台湾有大小40多座孔庙,台湾民众也一直坚持每年在孔子诞辰日举行祭孔大典。苗栗县头屋乡象山书院兴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座由民间创立管理的孔庙。日据时代,日本政府在台湾推动“皇民化运动”,禁止台胞使用汉文,强迫学习、使用日语。苗栗地方士绅为保存中华文化,于玉衡宫创立象山书院,传播汉学,并且在此供奉至圣先师孔子。象山书院早期除了为失学乡民教授汉学,延续中华文化的传承,竹苗地区文人墨客也常聚集在此,留下千篇诗集。苗栗县政府自1994年以来,每年9月28日都在此举行祭孔大典。
省台办主任程良胜,市台办主任刘红鸣,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罗新坤,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汪刚,副区长张晓菡等出席活动。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