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旅——赋予旅行“乡愁”的意义 

时间:2023-10-16 09:47 发布于:旅游频道编辑:A001  来源:宁波沐凡文化

乡村文旅的开发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乡村文旅的运营,如何更好的在乡村开发出独特的旅游价值?让旅游与文化挂钩、与乡愁链接、与生态融合呢?首要目标是要深层次理解乡村、尊重乡土文化,才能给予游客以心之所向的“旅行的意义”。

乡村文旅运营

三抓三放

三抓:

1、抓住城市和乡村的链接点

2、抓住商业经营和社区运营的倾斜点

3、抓住游客旅游体验的价值点

一、抓住城市和乡村的链接点

无论是城中村或是村中城,旅游的人流方向都是由密集向稀疏流动,中华民族是小农经济发展而来的大民族,血液里流淌着生生不息的“乡愁”情怀。

在当下城市化愈加严重的状况下,“城市呼吸地”显得尤为重要,“呼吸”则是城市与乡村的链接点。

游客在假期选择回归自然,徒步吸氧,为的就是寻回血液里流淌的“乡愁”,将乡村的氧气留存于身体。

因此,乡村文旅运营要做到“呼”与“吸”的结合,“呼”出乡愁情怀,“吸”入城市文化,将两者“融”入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风光设计内。

二、抓住商业经营和社区运营的倾斜点

在社群经济发展的浪潮趋势下,去中心化时代的商业运营新模式也随之出现,商业经营和社区运营如何倾斜是文旅行业从业者需要考虑的重点。

为避免游客反感的“商业化气息”过重,我们应该在基础设施建设、商业经营管理上下功夫,让游客拥有“归园田居”式的自然体验。

同时,也要考虑到商家经营的状况,可以从文旅宣发方面做功课,利用社群经济的新形态创新宣发模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还要做到商品质量的把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和回头率。

三、抓住游客旅游体验的价值点

远离城市喧嚣,享受宁静乡村生活

在快节奏的都市,年轻人无法真正释放工作压力和生活情绪,乡村旅游能让他们体验“慢生活”。

就像木心先生的“从前慢”中所写:“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文学之于木心是“散步散远了的乡愁”,而乡村之于“打工人”是寻觅寻远了的乡愁。

进入乡村,游客能体验到苏轼笔下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的修身养息、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乡村文旅不能过度城市化,要保留亮点,协调发展。

三放:

1、放遗产

2、放文化

3、放民俗

一、放遗产

将村落内部及周边的文物遗产放入观光点,例如文物保护单位、公共性历史建筑、古宅古村、古树古碑、伟大人物遗作遗物等。

二、放文化

将非遗文化、美食文化、传承技艺、节日文化、特产文化等植入商品售卖中,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能学习和传承本土特色文化。

三、放民俗

将当地特殊节日、重要仪式、喜好与禁忌、传统服饰、传统饮食、传统精神等植入当地文化活动中,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促进游客的旅游价值感提升。

乡村文旅运营的进阶目标

让乡村在保留真我的基础上

发展具有高效能的产业空间

建立建设从城市到乡村的流通渠道,吸引城市人口回流乡村,反哺乡村,激活乡村现有资源,从民宅到民田,从农副产品到非遗手作,从河流到山野。良性的改造利用不仅能让其发挥最大价值,还能升级成为乡村发展的可持续资源,让更多游客从游客转变为业主的身份,将新乡村人带动老乡村人,融合发展,共同进步。

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面临种种问题,例如整村规划设计、乡土文化空间建设、乡村文旅业态导入、乡村文旅建筑改造、农产品升级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党和国家事业从全局出发,着眼于现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的重大决策。

作为有志于发展乡村文旅,振兴乡村发展战略的运营者,我们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重视乡村乡土特点,解决好乡村的价值识别、资源 利用、产业导入和新老乡民共创共享共生关系,学会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做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