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文化馆新街分馆艺术达人文明实践沙龙 

时间:2023-08-18 08:31 发布于:文化频道编辑:A001  来源:萧山区文化馆

为丰富市民朋友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新街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萧山区文化馆新街分馆在新街文体服务中心开展“新街乡村艺术达人文明实践沙龙”活动。

本期活动邀请了新街乡村艺术达人——长山社区富丽青讲述非遗荷花糕的故事。丁氏荷花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是婴幼儿的重要辅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沙地人。丁氏子孙传承着老一辈的手艺,所做的荷花糕闻名萧山。

01

历史追溯

说起荷花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多年前。上世纪30年代,丁忠甫(富丽青太公)在绍兴一个老字号食品作坊里做学徒,掌握了荷花糕的制作手艺。后因家里贫困,丁忠甫从绍兴逃难到西兴老街,后来辗转到了萧山城厢镇西河路,于1947年到新街长山落脚。到长山后不再是居无定所,丁忠甫将年轻时学会的荷花糕制作手艺传授给其儿子丁天荣,2013年传承给媳妇富丽青,成为和花糕第四代传承人,富丽青将丁氏荷花糕发扬光大,并于于2014年成立丁青食品厂,2019年还被评为萧山区名特优食品作坊。

02

制作工艺

从选材开始,制作工艺和制作流程都非常严谨,每一步都来不得半点马虎。除了磨粉使用机器外,其它步骤都是纯手工操作完成。

荷花糕,带着“荷花”二字,却是晚米所制;带着“糕”,本质却是碗米糊。旧时江南人家生了娃娃, 落地喝奶,五个月后就吃这荷花糕。拿一小碗,用凉开水浸泡,直至荷花糕化开,再上锅蒸15分钟, 勺子一口一口给娃娃喂下。

现在制作的品种除了婴幼儿吃的荷花糕,其实印糕也深受大家的喜爱,印糕大众皆宜,一般用于家中祭祀,老人做寿、幼儿周岁剃头、屋子上梁,饭桌上都有它,且里头的馅料也更为丰富,芝麻、白糖、奶黄……

新街街道把荷花糕作为非遗文创产品,定制了“我爱新街”模具,用于制作特色荷花糕,从而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这个属于我们萧山人的非遗。

传承人富丽青介绍从太奶奶这代传下来的荷花糕模具,这非常精致的手工雕花技术,已历经四代传人。

新街的市民朋友们聚精会神的聆听,有的朋友表示,她们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到长山老街买荷花糕,买的就是丁氏荷花糕。

虽然现在婴幼儿的辅食产品种类繁多,但是非遗荷花糕技艺会代代传承下去。

萧山区文化馆新街分馆文化管家后续仍会不断挖掘新街艺术达人来分享他们的艺术特长,打造书香新街的群众文化品牌,给基层百姓提供展演和交流的机会,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