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济宁运河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华史。2023年7月14日上午9时,由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济宁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济宁市读书协会、济宁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主办,吾悦广场协办的第三届济宁运河文化论坛在太白湖新区吾悦广场一楼太白厅隆重举行。
济宁从事运河文化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和近百名来自济宁市读书协会、济宁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和支持吾悦广场发展的朋友们参加了此次盛会。
论坛由我市著名主持人、济宁市读书协会会长郭玉主持。
论坛首先由从北京携《河道总督》新书研讨会强势归来的我市著名作家杨义堂先生作了《载誉归来话〈河道总督〉》的演讲。《河道总督》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政协文史工作室主任杨义堂先生的大运河三部曲《大运河》《北游记:苏禄王传》《河道总督》的第三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之后的首次有关传统文化作品的国家级研讨会。该书约三十万字,以明代著名水利专家、河道总督潘季驯为原型。作者以通俗晓畅,引人入胜的语言将读者带入大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济宁,带入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总理河道二十七年的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潘季驯的累累事工和喜怒哀愁之中。潘季驯为了驯服黄河而发明的“束水冲沙法”直到清末仍然是治河的主导思想,为中国古代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出席新书研讨会的中国作协副主席、部门负责人和著名文艺评论家都对《河道总督》和济宁在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地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济宁市运河文化的研究创新作了充分的肯定。这也更坚定了济宁打造“运河之都”文化品牌的自信。
接着,中宣部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宣讲专家、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共汶上县委原书记、济宁市委原副秘书长杜庆生先生作了《关于实施名剧带动战略的几点建议》的演讲。他说,济宁有着八千年的文明史,文化资源富集,仅仅在大运河的舞台上就产生过“铁腕治吏勤俭治河的河道总督林则徐”、“勤勉敬业降服黄龙的河道总督潘季驯”、“以身殉职的河道总督李化龙、朱之锡”、“运河神——农民水利专家白英”以及“诞生在济宁段运河上的抗倭英雄戚继光”等等让人耳熟能详的英雄故事。从热播电视剧《运河风流》首先在首都北京的播出和其中的指名道姓写济宁的现代气派,看传统文化带动对济宁“运河之都”品牌的塑造和影响,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
济宁博物馆首任馆长朱承山先生作了《国内运河文化动态简说》的演讲,他说:自从2014年京杭大运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国家启动“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工程,沿线8省市都制定了《运河文化公园规划方案》,目前杭州中国大运河、聊城中国大运河、扬州中国大运河、洛阳中国大运河、中国漕运总督署(淮安)博物馆等已经建成。济宁运河总督署遗址公园基本建成,汶上南旺分水枢纽国家级遗址公园已经建成,2013年开始对外开放。山东省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陆续出版了山东运河系列丛书20本,500余万字。杜庆生主编的《福源运河》2022年出版;杨义堂的长篇历史小说《中国大运河》《河道总督》出版;安作璋主编的三卷本《中国运河》2014年出版。
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特邀副会长焦振炜先生,从一块石碑开始讲述了“黄河入运图说”的前世今生。碑文上说:隆庆元年正月,河南冲浊河鸡爪沟,从徐入洪。这是时任河道总督朱衡时候的官方旧物,是明代中华民族兴利除害的伟大实践和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体现,是古人留下的治河的宝贵史料。
太白湖新区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迎水先生介绍了济宁南四湖,特别是独山湖的形成,其中的传奇故事让人不禁神思不已。
作为从孩提时代就生活在运河边的人,郭玉先生以《我的大运河情怀》为题,满怀深情地回忆起了在大运河的臂弯里度过的童年时光。那是一片晨光氤氲水草丰美的所在,宛若人类的伊甸园。那里培养了他纯净的童真,曼妙无穷的想象力和金子般的歌喉,那是童年与天空的对话,童年与大地的缠绵;又从自己在大运河畔工作生活几十年的经历以及对大运河的情有独钟和深深眷恋,从自己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济宁地域文化和儒家文化、运河文化而创办济宁市读书协会,汇集一大批爱读书、多读书、善读书的读书达人,致力于全民阅读推广志愿活动,为弘扬运河文化、建设书香济宁做出了贡献;又从经济和文化战略的高度,畅谈和展望了建设生态运河、人文运河的极端重要性必要性和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贡献。几位专家学者的历史站位高、对运河文化的研究深、看问题的眼界视野宽、对家乡对运河的感情真。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叙谈古今,铿锵激昂;擘画未来,高屋建瓴,令在场的观众深受鼓舞,为之动容,多次赢得阵陈掌声。
演讲结束后,著名画家王立冬先生向各位主讲嘉宾献上了自己倾情创作的《运河双鲤》等国画作品。来自济宁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退役军人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们为大家倾情表演了优美的舞蹈节目。
众所周知,大运河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和功能属性是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流都不能比拟的,川流不息的运河水延续着济宁文脉。可以说,没有运河就没有济宁,大运河哺育了济宁,使济宁一度成为具有水乡特色的江北名城,大运河印证着济宁的历史变迁和成败兴衰。
不论社会形势如何变换,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让大运河继续造福济宁人民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推进实施,这条承载着济宁丰厚的历史文化之河、使命之河和荣光之河,必将济宁繁荣的今天送往灿烂的明天,生机勃勃的大运河必将托起济宁美好的未来!
@商敬洲
济宁市读书协会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