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
春去夏来,端午将至,那些许的惆怅,些许的蜜意,交织着艾草的幽香,粽子的馨香扑鼻而来。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七年级开展了“悠悠粽叶香,浓浓端午情”端午主题活动。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为每年农历五月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成为“端阳节”。千百年来,端午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载体之一。在端午节里,人们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前行的力量。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活动课上,老师们进行了现场示范,讲解包粽子的手法,看似简单,但要包出漂亮的粽子还是需要一点功夫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你带米,我带绳,他带枣,将提前浸泡好的糯米、粽叶等材料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折粽叶、放糯米、加红枣、裹扎绳,你指导我,我帮助你,鲜绿的粽叶在学生们的手中飞舞,绳子在手中不停穿梭,动作虽略显笨拙,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一会儿的功夫,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粽子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诞生。
一片片粽叶、一粒粒糯米,在大家一双双灵巧的手中变成了香甜的粽子。活动现场弥漫着粽叶香,气氛融融,欢声笑语不断。
粽叶盈淡香,清芬蕴端阳。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享受着劳动的快乐。将热腾腾的粽子送给即将中考的九年级学长,祝愿他们不惧仲夏骄阳,一举高“粽”。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戴彩绳,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同学们通过提前搜集的资料了解了五彩绳在端午文化中的历史、发展与寓意。五彩绳起源于汉代,至今不衰,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五彩绳又称长命缕,是由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编制而成,五行五色被视为吉祥色,有祈愿一年安宁康顺、幸福安康美好寓意。
通过视频演示的方式,老师细致地讲解了打结、编花、串珠、系扣等编绳环节。在分发完夹子、五彩线、剪刀等材料后,大家兴致盎然地跟着老师的现场讲解步骤一点点地学习,专心致志,没有丝毫懈怠。认真的态度,稳步的编织,娴熟的动作,是他们对传统编织工艺的热爱与执着。
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一根根普通的五彩线在他们手中,通过打结、穿插、缠绕、编花等方法,变成了一条条漂亮的的五彩绳。大家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制作的五彩绳戴在手腕上,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编彩绳,还真切地感受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佩戴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功用的中草药,下方搭配线穗,有清香、驱虫的功效,也蕴含着万事顺遂的美好寓意。同学们在活动前提前了解端午节香囊的功效及佩戴技巧、制作方法等,大家初步了解香囊文化,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下,同学们穿针引线,在专注和细致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把自己的祝福倾注在一针一线里,大家的欢声笑语和艾草的清香交织在一起,格外和谐。经过大家的努力,一个个小巧精致、颜色形态各异的手工香囊展现在眼前,大家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节日是教育的契机。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学校劳动实践教育。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端午节的独特习俗和端午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和爱党、爱国的民族自豪感!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