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课堂,长沙县探索校地企合作新模式
3月10日,由长沙县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心、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联合发起的“非遗进课堂”调研活动在省级非遗乡镇金井镇与市级非遗乡镇江背镇开展,中南大学50余位师生参与调研。
活动中,调研组逐一走访了长沙绿茶制作技艺、双江锣鼓亭子、滚灯车、麻姑井糯米黄酒酿造技艺、小花片制作技艺、江背竹雕、民间剪纸技艺等长沙县非遗项目,深入了解了长沙县非遗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等情况,并与周长树、杨定衡、罗晴等非遗传承人展开交流,探讨非遗的创新和未来发展方向。
“对学生来说,这是一趟发现长沙县非遗之旅,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迫切性,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能够了解目前非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课程中去探索与实践,用现代设计的方法和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去对非遗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南大学毛寒教授说。“现场走访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长沙县民俗文化,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我希望可以发挥专业优势,聚焦现代科技文化创新发展,让非遗更加适应当代生活方式,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参与调研的学生说。
调研结束后,这些学生还将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形式,选择若干长沙县非遗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创作具有现代审美的衍生文创、公共IP、信息设计等作品,让非遗更好的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助力长沙县非遗焕新。
据悉,此次中南大学“非遗进课堂”长沙县调研活动是校、地、企合作模式的一种有效探索。该模式通过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共同推动,政府搭建平台,依托高校优秀的创新团队、企业成熟的市场运作,在非遗产品包装创新设计、品牌塑造、文化挖掘、人才培训、活化利用等方面深入合作,扩大长沙县非遗受众面,提升非遗文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