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实验小学:“非遗”有传承 润源向未来 

时间:2023-02-09 08:37 发布于:教育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清流县实验小学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五育并举”,以“非遗传承,润源未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引领全校师生在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中,了解“非遗”传统文化,体验“非遗”文化之美,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心中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提升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

有序组织 细节滋养 营造氛围 让“非遗”落地

一是有序组织促融合。学校成立“非遗进校园”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措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列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处室分工明确、协调工作;各年级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绘“非遗”、塑“非遗”、说“非遗”、唱“非遗”、舞“非遗”等活动。

二是营造氛围重内涵。学校积极探索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重“非遗”文化传承内涵,努力将“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积极营造浓厚的“非遗”氛围,一方面在“六源文化”(文化之源、校史之源、成长之源、闽人之源、客家之源、红色之源)的基础上,通过增设“非遗文化墙”的人文景观;另一方面,加强墙面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的设计,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三是细节滋养润心灵。思想只是一面旗帜,是一粒种子,如何让这面旗帜迎风飘扬?如何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简而言之,需要每一个细节的落实。因此,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课、电子屏、校广播、横幅、展板,班级黑板报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知识的宣传活动,使之融入师生的校园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整合课程 建构体系 打牢印记 让“非遗”传承

一是整合课程,建构课程体系。将“非遗”项目作为特色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之中,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以地方课程及社团建设为载体,加强资源整合,加强非遗文化与美育、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建构“非遗”课程体系。

二是分层实施,注重学段衔接。结合学生实际,分学段有侧重地规划“非遗”课程设置,建构高低段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1-3年级开设主题为“非遗传承,焕彩清流”北里武术舞“非遗”,童心唱“非遗”、五彩绘“非遗”等武术、合唱、绘画及彩泥制作课程;4-6年级开设主题为“非遗传承,焕彩清流”阅读诵“非遗”、巧手塑“非遗”的清流花灯制作等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体验社团,引导学生强健体魄、锻炼动手能力,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对其了解和热爱,同时打造具有乡土历史文化底蕴的课后服务品牌。校外积极参加各类“非遗”比赛和活动,使非遗教育入脑入心,课上课下同步进行,学习、创作、展演并举,润物细无声地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

三是编写校本,完善课程资源。融“非遗”文化与美育、德育、智育、体育为一体,创编校本教材。目前学校将非遗文化、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融合,编写以“红色之源、客家之源”为载体的校本课程教材《问源童行——“源文化”走进清流》2本,让孩子们体验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从指尖上追寻红色记忆,客家传统,厚植家国情怀,打牢精神印记,为传承续薪火,促进学校“非遗”系列课程的良性、优质发展。

搭建平台 活动拓展 提高效度 让“非遗”飘香

一是平台创建显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形式多样,做到“四个结合”,即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活动开展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活动开展与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兴趣爱好相结合;活动开展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

二是活动拓展提效度。活动赛事丰富多彩,学校定期举办开展任务驱动的“小作业,大思考”项目式绘“非遗”、塑“非遗”、说“非遗”、唱“非遗”、舞“非遗”等活动,立足具体情境,注重学段衔接,以赛促学,如,绘“非遗”专题:1-4年级开展主题为“非遗传承焕彩清流”绘画比赛活动。5-6年级开展主题为“非遗传承焕彩清流”手抄报比赛活动,塑“非遗”专题:1-3年级开展主题为“非遗传承焕彩清流”彩泥制作比赛活动,4-6年级开展主题为“非遗传承焕彩清流”清流花灯制作比赛活动。融“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德育”于一体,让学生在多角度选择和完成任务的竞赛过程中落实五育并举。

三是巧妙传承增深度。在多样化的传承活动中,一方面以展促学,通过图文并茂的非遗展板及实物集中展示让非遗产品在校园内亮相展出,让同学们驻足观赏;另一方面以演促学,展演形式丰富多彩的“非遗”文艺节目,有自编自演的,如舞蹈《板凳舞》、《俏妞戏豆豆》、《马氏家训代代传》、歌舞《舞青狮》、《北里武术》表演;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韭菜花开》、山歌演唱;还有外请节目,如赖坊民间艺术《乱弹》、长校中心小学《客家童谣》、长校民间艺术《十番锣鼓》、舞蹈《五经魁》、客家美食展示等。

在实实在在的活动开展中,“非遗”不仅融入了清流县实验小学的课堂之中、融入了师生的生活和行为之中,还通过师生的传唱,让“非遗”飞入千家万户,弘扬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