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下文物“活”起来 

时间:2023-01-06 09:27 发布于:文物频道编辑:A001  来源:福建日报

圣杯屿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

让水下文物“活”起来近日,为期三个月的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展落下帷幕,422件文物在漳州博物馆里静静述说700多年前我国古代海洋贸易的繁荣兴旺。

201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漳州首次对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开展调查;2016年,国家水下考古队对该遗址开展第二次水下考古调查。

2021年,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技术潜水培训班实习放在漳州进行,同时对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圣杯屿海域开展重点调查工作。经过32名教练员、学员50天的艰辛努力,基本探明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的保存现状,结合数码技术拼接出全国首张水下沉船遗址实景图,对船体的调查也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发现保存有舭龙骨的元代海船。

不久前,漳州策划召开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专项研讨会。“元代的海船目前国内尚无实物,元代海船发现有舭龙骨填补了国内的一个空白,这对于我国大航海时代的学术研究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孙键认为,从漳州所处位置来看,向东是东洋航路的一条重要线索,向南是南洋、西洋航路的重要实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应结合课题推动海洋文化遗产出水保护,推动学科建设,开展漳州海洋文化遗产的综合研究。

鉴于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的重要性,圣杯屿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也被国家文物局新增入“十四五”考古重大项目。

去年8月25日,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全面启动。10月中旬后,受两次寒潮影响及秋台风影响,圣杯屿周边海域风高浪急,为确保水下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度、质量和人员安全,经请示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将剩余部分工作时段延至2023年上半年实施。

为更好地保护水下沉船遗址,除大型水下考古发掘之外,水下考古很少进入公众的视野。为了让群众对水下考古有更深的了解,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专题策划让文物“活”起来系列活动。去年9月21日上午,“海贸明珠——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展”开展,开辟了水下考古边发掘、边展示、边讲座、边研学的先河。通过该展览及2场讲座、4场主题党日、9场研学,进一步讲好漳州水下故事,让水下考古更好地走近大众。

水下考古的发现离不开新兴科技的研发和应用,10月底,科技部重大专项——水下考古探测技术研发团队在漳州圣杯屿开展相关技术应用和论证工作。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中心、国家博物馆、南京大学相关专家实地调研圣杯屿遗址情况。

其间,技术团队开展多学科、多部门密切协作,对圣杯屿遗址及周边海域进行综合的技术扫测。经综合分析认为,漳州圣杯屿沉船遗址的水下环境符合水下遗产浅埋藏的综合条件,是一处攻关课题非常理想的实践点,应持续在此开展相关技术测试工作。

日前,2023年度圣杯屿考古发掘工作方案完成编制及专家初步函询工作,正按相关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阮永好介绍,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见证了我国宋元时期海洋贸易的高峰,实证了漳州是我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颗明珠。(杜正蓝 阮永好)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