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民族特色非遗工坊挂牌成立
12月30日,大通县民族特色非遗工坊揭牌仪式在老爷山景区广场举行。青海省博物馆馆长、青海省博物馆联盟理事长王进先和大通县委副书记王卫平为大通县民族特色非遗工坊成立进行揭牌,县委常委副县长李云、副县长刘伟、副县长施伟、腾讯云智慧农业副总经理涂双等领导出席揭牌仪式。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全面巩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大通县民族特色非遗工坊由南京市雨花台区对口支援,联动东部优秀企业资源,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的文创产品开发项目,通过联农带农市场化运营机制,将覆盖全县20 个乡镇 22 个社区,同时依靠成熟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对现有生产力要素进行整合,实施“绣美乡村计划”,展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打造具有大通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营造全县共同参与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弘扬优秀非遗文化,以非遗助推乡村振兴。
活动中,青海数字乡村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霞介绍了大通县非遗工坊工作概况及2023年非遗创新中心规划,公司总经理刘沁松分享了《直播经济时代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公司副总经理李齐晖介绍了非遗文创产品2022年度开发成果。大通非遗文创第一阶段产品开发从文物文博、民族风情、非遗技艺、自然风光、艺术作品5个维度展开,共开发了6大类30款农文旅融合创意产品,应用的元素包括大通花儿、青绣、河湟皮影、大通明长城、大通牦牛等,开发产品包括黑胶唱机、锦绣礼盒、皮影礼盒镜框、咖啡对杯等。
下一步,大通县民族特色非遗工坊将依托“DT3090”的县域经济品牌魅力,持续助力老爷山城市建设以及营商环境的升级。以“河湟皮影、青绣、桥儿沟砂罐、牦牛毛纺织、大通农民画”为代表的非遗特色进一步带动就业,帮扶民艺重点就业群体,提升农业、农副产业发展和农文旅融合企业的发展,增强文旅产业服务平台的创意能力,提升县域文化影响力,更好地带动片区生态旅游、餐饮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大通力量。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