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 | 关于冬至的故事传说
关于冬至的故事(一)
吃饺子习俗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关于冬至的故事(二)
相传六朝梁武帝时,南京旧名尚为建康城。有一日,一老者献树种给梁帝,称树种从南疆深谷中采得,已聚天地灵气,若悉心照顾,必可福佑大梁。梁帝观之,曰:“不过一柏树种。”不信其说,随手将其种于宫苑中。两三年内,虽然无人照料,树种依然生根发芽,郁郁葱葱。数年后,灵气凝聚,竟生为树灵。
梁帝信佛,广建寺院,劳民伤财,不理国事,一心出家,民间哀声哉道。梁帝自己不吃荤,不许百姓吃荤,也不许民间以荤祭祀。诸神见贡品皆为素食不悦,奏玉帝,云其不敬天神,玉帝闻之亦不悦,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惩戒。
树灵不忍见百姓受苦,冬至日,化为一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面皮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种形状,作食祭祀;又耗自身灵力放弃成仙,为建康城求雨。玉帝感念其牺牲,使建康城恢复风调雨顺。一时之间,百姓间广为传唱,供奉为神。梁帝闻其神力,又见其美貌,欲纳为妃,操纵其神力一统天下。姣不愿,梁帝怒,遂杀之,不欲为他人所得。
姣死后,玉帝为其不公,设侯景叛乱,将梁帝饿死台城,并许姣位列仙班,为民间掌管五谷。姣真身所附柏树亦守护建康城千余年而不倒,兵火战乱不损其分毫。传至现今,是为六朝松。百姓感谢她,将她发明的食物命名为饺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并在冬至日虔诚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谨。
冬至传说之一·吃赤豆粥
腊八粥没出现之前,冬至有喝“赤豆糯米粥”的习俗。
这一习俗与古人的冬至“傩戏”、“辟邪”、“祛瘟疫”等习俗有关。《荆楚岁时记》记载,传说水神共工氏有不才子,经常作恶多端,为祸百姓,死于冬至,变成了疫鬼,“为人厉,畏赤豆,故作赤豆粥以禳之”。因为传说疫鬼最怕赤豆,所以老百姓会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或赤豆糯米周,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这一习俗很可能影响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冬至传说之二·吃“娇耳”
“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吃饺子流行于北方多个地区,传说与医圣张仲景发明的“驱寒矫耳汤”有关。
东汉末年,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氏,适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至前后,他看见很多百姓因为严寒得了冻疮病,甚至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根据中医辩证方法,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结果很多百姓的冻疮被治好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医圣”的功德,就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沿袭至今。
冬至传说之三·吃“馄饨”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边境经常受到匈奴骚扰,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单于,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就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祈求战乱尽快平息,百姓早日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就有了冬至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