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途拾遗”应用开辟非遗技艺传承教育新路径 

时间:2022-12-09 09:01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海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全媒体记者 朱微敏  通讯员 浦云峰 顾冬韵

本报讯 近日,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公布数字文化系统第四批优秀应用,15个数字化应用榜上有名。其中,海盐县申报的“盐途拾遗”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应用(以下简称“盐途拾遗”)位列其中。

“盐途拾遗”以“五进五融”为总抓手,构建了“1225”构架体系:1个驾驶舱;2个端口;2个功能模块,包括“小小非遗传承人”传承码和“非遗传承融入画像”;5个应用子场景,包括乐学非遗、悦享非遗、非遗之旅、非遗有约和非遗三人行。

记者打开“盐途拾遗”手机端,点击“非遗有约”板块,各式各样的非遗活动映入眼帘:大头菜腌制技艺培训、灶头画培训、滚灯招式培训、竹刻技艺培训……用户只需点击活动,就能看到具体的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等,体验非遗技艺变得不再遥远。市民王伟前段时间看到了非遗传承活动通知,报名参加了秦山街道的滚灯招式培训,跟随着海盐滚灯传承人学习了许多经典动作。“这是海盐当地的特色文化,应该要传承下去,这个应用也让我知道了更多海盐非遗技艺,很有意义。”王伟说。

此外,“盐途拾遗”手机端中还包含多个板块,提供丰富场景供用户体验。例如,在“非遗之旅”的文脉寻根非遗研学游板块就将五丰砖瓦厂、于城记忆馆、庄柴湖湿地公园、沈荡酿造非遗工坊和钱氏宗祠5个研学点串联起来,方便用户开展研学。而在红色根脉非遗传承游板块中,则提供了北团村党建红色教育示范基地、雪水港村、南北湖革命烈士纪念碑等7个研学点,方便用户边游边学,引导用户对当地文化和非遗技艺进行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同时,为防范非遗传承队伍断代的风险,“盐途拾遗”应用建立了“小小非遗传承人”传承码和“非遗传承融入画像”。学生通过激活个人账号,即可获得传承码,实现活动、场馆一码通行,并通过学习非遗课程、浏览非遗资源、借阅非遗书籍、参与非遗研学等获得相应积分,逐步提升学习等级。“非遗传承融入画像”则是从子场景中抓取关键指标分数,通过大数据测算,综合形成非遗传承画像,作为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评价的重要指标,以此来优化课程项目和活动等要素设置,并在此基础上生成非遗项目传承融入指数。

“海盐是千年古县,拥有塘工号子、马灯舞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传承过程中会遇到传承难、普及难、弘扬难等问题。”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吴学辉告诉记者,为此,海盐充分结合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实际情况建设“盐途拾遗”,从学校教育扩展到文化场馆活动,再到研学实践,由学生群体扩展至社会层面,力求通过数字化改革手段,提升非遗传承、传播的普及面和受益度,扩大传承效果。

据了解,该应用于今年7月正式入选省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第二批试点应用,自今年9月试运行以来,在加深国民对非遗的了解和认识、促进非遗代际传承、培养新时代非遗人才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目前,“盐途拾遗”应用参与人数达4505人,举办非遗活动152次。

“能让海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着数字化改革的东风,更好地在群众间广泛传承、发展,实现创新性保护是我们一直以来工作的方向。”吴学辉表示,接下来将继续迭代升级应用,优化“盐途拾遗”的功能,让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