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太平鼓是非遗吗(石景山太平鼓的故事简介传说) 

时间:2022-11-13 14:59 发布于:科普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京西太平鼓是非遗吗(石景山太平鼓的故事简介传说)

京西太平鼓是非遗。京西太平鼓、 京西太平鼓(石景山太平鼓)、京西太平鼓(怪村太平鼓)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平鼓又称“扇鼓”、“单鼓”、“羊皮鼓”,是北京地区独特的一种民间节庆舞蹈。它明代即出现于北京地区,清代以后日渐盛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太平鼓流传于北京,迄今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帝京景物略》:“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而太平鼓传入门头沟的历史则可追溯到清代,传说大峪村附近有一处坟地,其主人在清代京城任九门提督,大峪村里有人在他府上干活,学会了打太平鼓,将技艺带回村里,以后又传入门头沟的其他村庄,是为京西太平鼓。

门头沟会打太平鼓的村子有几十个,远至百花山下的黄塔乡、军响乡,近至门城镇的圈门里、三家店、东西辛房、大峪村等,每年农历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二,在农家的庭院街巷常可见青年妇女三五成群“斗公鸡”、“扑蝴蝶”、“走月牙”舞动玩耍,取其“太平安乐”的喜庆吉祥之意。随着太平鼓的不断流行兴盛,很快成为京西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的一种民间舞蹈,在各种欢庆活动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据太平鼓老艺人推算,太平鼓在门头沟的历史最少也有百年以上。

太平鼓是一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椭圆形,上蒙羊皮或牛皮纸。现已多用布蒙,上涂猪胶,鼓边饰以几个红绿绒球,鼓柄下端装有闪亮的小铁环,鼓面上常绘以花草图案。耍鼓时,表演者身着彩服,左手持鼓,右手持藤条鼓键,边打边舞。男性舞姿粗犷,女性轻巧优美,双方你追我赶,腾挪跳跃,“嘭嘭”的鼓声衬以小铁环清脆悦耳的“哗哗”声,场面煞是热闹好看。京西太平鼓在耍鼓、步伐、队形变化方面均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理念,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京西太平鼓早期是一种来自满族妇女的集体歌舞,至20世纪初才有男子加入。太平鼓活动在每年农历的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举行,所以北京地区也称之为“迎年鼓”。击打太平鼓象征着天下太平安乐,具有特殊的祈福迎新之意。

石景山太平鼓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以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五里坨、模式口、北辛安、古城村、衙门口等村最为盛行,每年正月和腊月是它的活跃期。太平鼓大如蒲扇,下安鼓柄,有正圆、扁圆、梯形、八角形等多种鼓形。它以三种方式在民间传承,其中最主要的是家族传承,其次是村民自发学习传承。

石景山太平鼓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郁,可以通过节奏变化表现出不同情绪。鼓既是乐器,又是道具,表演时和舞有机配合,可边打边舞,也可间打间唱。舞者左手摇环,右手击鼓,发出清脆的音响,随着鼓点的节奏翩翩起舞,女性舞者的基本动律是“扭劲”和“颤劲”,男性舞者的基本动律是“搧劲”和“艮劲”。太平鼓音乐主要由鼓点和曲调两部分组成,鼓点有十几种之多,击打太平鼓手法多种多样,包括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上下左右震颤铁环等一系列的技艺。

石景山太平鼓是京西太平鼓的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地域色彩浓厚,带有很强的自娱性,深受群众喜爱,具有较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是京西百姓文化认同的标志和村民间情感沟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石景山太平鼓逐渐丧失表演空间,后继乏人,急需抢救保护。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