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青年“守”艺人 指尖传非遗
一块面团可以做什么?
在其他人手里可能做成面条、饺子、包子……但在85后小伙詹跃的手中,“面团”几经捏、搓、揉、掀,用工具灵巧地点、切、刻、划,随着手指翻飞,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便能脱手而出。
詹跃是我县大路槽乡人,他所精通的这门手艺唤作“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从小在老家看着老人们做泥塑之类的,就比较感兴趣,进入餐饮行业后,看见师傅做的面塑放到餐桌上很有观赏性,就喜欢上了。”2006年,刚满18岁的詹跃远赴浙江温州从事餐饮行业酒店管理,在酒店跟班学习中接触到了面塑,因为面塑制作易上手,一团面、一套工具就可以操作,他很快便迷上了这门“手艺”。
于是,詹跃自己买教材、做工具,从最基本的卡通造型做起。工作之余,他就不停地钻研面塑技艺,甚至利用有限的休假时间,走南闯北拜师学艺。他说,“那时候一个月有4天休息,我就去逛书店专门看那些面塑大师出的书,书上面也有联系方式,然后就买车票亲自登门请教。”
名师指导加上自己潜心钻研,詹跃很快就掌握了彩色面塑精加工的设计、步骤和配方,他的面塑水平也日益突飞猛进,作品愈发逼真。他也凭借这项手艺担任多家星级酒店的凉菜主管,获评中式雕塑烹饪艺术工程师、高级食品雕刻工艺师、高级传统面塑工艺师等荣誉称号。
2021年,詹跃从温州回到家乡绥阳,依然一边从事烹饪,一边热衷于面塑技艺,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屋便成了他施展技艺的一方天地,他在这里从早到晚,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保持屏气凝神的姿势,专注于一件作品的雕塑。
“面塑的精髓在于‘做加法’,这个是我提前做好的模子,接下来,我会将不同颜色的面做成零部件,一点一点的给它添加成型。”见到詹跃时,他正准备制作传统物件“布老虎”,只见他用玉米淀粉、三维乳胶粉、食用甘油、苯甲酸钠混合调制,再加入各种色料揉搓成不同颜色的面团,原本一块普通面团,经过他的一双巧手,便摇身变成了一个憨态可掬的老虎形象。
詹跃告诉记者,他现在制作面塑的原料都是新型配方,相比用面粉、糯米粉和食盐等为原料的传统面塑,视觉冲击力更强、保存时间更久,也更具收藏性。在詹跃的工作室里,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摆满了一面墙,涵盖古今人物、花鸟山水、卡通动漫等众多题材,其中,他最喜欢塑造的还属人物形象,他坦言最难塑造的也是人物形象,捏一个卡通小玩偶通常只需1个小时左右,而捏一个人物至少需要耗费5天以上。
“因为人体结构,需要使用铁丝架去固定,做人物的衣服,还要学习裁剪、量尺寸,最难刻画的是它的面部表情,喜怒哀乐你都要去观察,还得学会去给它的面部化妆......”詹跃说,捏人物看似简单,实则过程非常繁琐,从制作躯干、四肢、服饰等每一处细节都要做到位,否则就会影响整体形象。有时为了捏好一只眼睛或是一个表情,他每次创作前都要查阅大量书籍资料、参考名家们的工笔人物作品,力争达到最“传神”的效果。
因为热爱,今年年仅34岁的詹跃从事面塑技艺已经十年有余,但他却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今年7月,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这项技艺被入选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面塑对于詹跃来说不仅仅是爱好,更是一份责任。他说,“手艺人也是‘守’艺人,只有守住了内心的坚持不懈,才能称为手艺人,今后我想把这项非遗技艺以教学的方式在家乡传承下去。”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