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借力重启革命老区发展春天
莲都区仙渡乡紧握“农村”、“农业”、“农民”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机遇,深挖“桃源仙渡”、“红色仙渡”等优势资源,巧借数字平台力量,从文、旅、农、治、产等多角度,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重启革命老区的发展春天。
一、激活农村治理新动能
精准把握乡村治理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基石作用,巧用数字赋能手段,推进村社治理阳光化、高效化、便捷化。一是平台化信息公开,引导村民知事议事参事。借助村、乡分级分类的信息公示及社情民意互通渠道,实现基层工作说得出,群众诉求听得见,困难援助找得到,提升工作公信力;二是标准化村社考核,推进党风带民风助乡风。标准化党员、村社评比条目,让先进行为看得见,发展短板露马脚,盘活村民治村治家积数字赋能 机制升级极性,夯实村社发展根基,推动乡村治理发展形成合力;三是信息化工作流转,提升基层事务处置快传达。依托数字系统实现村乡工作一指办,实现乡政府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部门联动、上下贯通,提升治理效率。结合每周三级干部大走访,征求意见建议,针对问题进行汇报和跟踪督办,形成闭环管理。已收集有效意见建议166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7件,今年以来调解案件64件,化解信访件26件,其中积案4件。
二、迈步农业振兴新局面
紧密挖掘仙渡乡“红+绿”特色优势,借助平台赋能、产业赋能、技术赋能,开拓山区型革命老区的发展新篇。一是平台加速农村经济转换。借助平台的时空“无距”,实现仙渡特色农产、特色文旅、特色农村要素直达对象群体,为农产直销、客源引导、风光外传、招商引资等工作打造快车道,围绕“红韵遗风·桃源仙渡”总目标,将北乡革命纪念馆、和合古道、水果采摘园等景点已“串点成线”,推出的“学在仙渡”红色党史研学路线,前期已接待各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等10000余人次。二是实业提升农村经济收入。引导建设红薯加工厂、红薯乐园、红薯博物馆等,延展特色农产产业链,促进上下游产业融合及农旅协同发展,推进仙渡农业产业整体化、规模化、标准化,探索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的竞争型农产品转变之路,结合后疫情时代现状,举办云赏桃花节等系列活动,开发上线“桃源仙渡”小程序,带动水果产业发展从线下转到线上。三是技术赋能农村经济发展。巧妙转山区短板为发展长板,以独特的自然物产及红色文化吸引顶尖人才汇集仙渡。先后招引浙江大学未来乡村专家何勇,浙江大学现代农业专家裘正军,浙江农林大学红薯专家陆国权教授等行业领军人物赋能仙渡产业发展,保障甘薯种植技术指导和甘薯收购,带动全乡种植小香薯100亩,预计售价将达到5元/斤;种植甘薯478亩,预计售价将达到0.75元/斤。同时借助优异的红色底蕴,与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党委的交流协作挂牌全省第一个基层选调生思政教育培训平台社会实践基地,以持续、靶向的深度研学活动,源源不断招引尖端人才认识仙渡,思考仙渡,发展仙渡。
三、开拓农民增收新路径
一是机制活用促进生产组织化。在全市首创“农村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强村公司+村集体+合作社模式发展甘薯产业,借助强村公司在仙渡乡农业发展中的合作社推进、种植技术引入、集团市场拓展等,实现散户的抱团发展。二是文创赋能推动农产品牌化。借助强村公司及村集体合作社对产品生产、采收环节的质量把关,通过统一文创设计、统一包装及统一出售,构建仙薯、仙桃等仙渡地方农产品牌,实现市场口碑整合及文化附加值升,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乡村文化礼堂、现有红色资源点位、农业基地等为依托,强化与丽汽集团等第三方的合作,深化植入“农事体验+红色研学”等生态业态,引入生态户外体育活动,打造“微度假”旅游品牌,推动生态产品与本地红绿资源深度融合,促进红绿旅全面发展。三是技术升级助力农业品质化。通过引入先进农作品种,提升农产产量及本身经济价值;借助省、市先进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搭建智能大棚、农业智慧云平台等,逐步推进现代化种植及高品质果蔬生产。(许勃琛)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