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读书时光
胡忠伟
书海茫茫,聚散是缘。有的书,读过了,弃如皮糠,被风吹去,不留痕迹;而有的书,如美人勾魂,哪怕只看一眼,却再也难以忘记。
我喜欢读书。上学时,没钱买书,便到处借书。20世纪80年代初期,哥哥姐姐们正上初中,每周末都会从学校带一些书刊回来,趁他们写作业的当儿,我就会去翻阅这些书刊。那时候,山村闭塞,不知道能从哪里弄到更多的书来读,于是,哥哥姐姐们的周末,就成了我的读书日。
多年以后,我读到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的一篇散文《像猎狗一样去找书》,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作为70后的同龄人,我们的经历这样相似。
参加工作后,手头有了一点可以自由支配的零钱,就再也不满足于借书看了。虽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但对自己喜欢的书,我觉得还是买来读比较过瘾。起初是通过邮局邮购,只要发现了好书,自己觉得喜欢的,哪怕是托人也要邮购回来。印象中邮购过鲁迅、贾平凹、沈从文等名家的书,也邮购过《名家写景100篇》这样的书。
现在想想,20多年前在山村学校教书的那段日子,还是蛮充实的。白天,与学生一起上课学习,教他们知识。晚上,在昏黄的电灯下,读自己喜欢的书。学生们放学了,离家近的老师都回家了,偌大的校园里静悄悄的,正是读书学习的好时光。有时候,读到兴头上,也会诗兴大发,随手涂鸦,写上几行,如此日积月累,几年里我写的文字竟也零零散散在报刊上露了几回脸。
工作调动进城后,离县里的新华书店近了,买书的机会也多了,加上网购的便捷,书越买越多,虽然一再告诫自己,“读日无多慎买书”,但每每见了喜爱的书,还是忍不住驻足翻阅购买。家里的书柜也从一个扩展到三个。堆积如山的书册,有的读过,有的充其量只是翻过,不免有些惭愧。买的书多了,读的书就少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天下的书能读完吗?”不光是买多读少的问题,你的藏书多,别人就有觊觎的机会和理由了。
某年,诗人田玉川从北京给我寄来他的著作《礼记与百姓生活》。这是我收到的第一本签名本。过了几天,这本书被一位同事借走了。半年之后,我忽然想起此书,就向同事讨要,同事先是说拿回家了。等过几天再问,他竟面无表情地说找不到了。这回,轮到我自己尴尬了。
有了借书的教训,此后买了好书,或是收到师友的赠书或签名本,便只能躲进自己的书房慢慢欣赏。尽管如此小心翼翼地侍候着这些宝贝,但丢失的还是不少。
每每独坐书房,就时常想起那些曾在我家的书来,像董桥的《今朝风日好》、谷林的《书简三叠》、孙犁的《书林秋草》等,光是书名,就那么美好。这不,这几日忽然又想读读它们了,没办法,只好网上搜求。如今,那些曾在我家的书,又陆续回到我的手上,读着它们,就仿佛我的生活里照进了一束束光。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