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县坚持群众导向推进文化振兴 

时间:2022-05-18 08:28 发布于:文化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精神生活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指征。化德县以“乡土文化”为引领,弘扬红色文化,引领文化振兴,为群众提供好的精神食粮,推动全县人民群众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推动文化惠民,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面对促进群众精神生活富裕的新使命,化德县把文艺为民、文化惠农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着力点,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实现新的突破,文化队伍逐年发展壮大,文化活动内容日趋丰富,文化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广泛普及,文化惠民进基层活动深入人心,极大地丰富了全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引导高雅艺术走进群众日常生活、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组织艺术家深入基层开展惠民演出等,不断打造舞台艺术精品,推动本土优秀剧目“走出去”,讲好“化德故事”。特别在节日、纪念日等关键时间节点,积极组织乌兰牧骑、社区和业余文艺团体举行专场的文艺演出。2021年,乌兰牧骑组织送戏下乡惠民演出达103场次;落实农村电影“2131”工程,加强对3支电影队的监管;结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巡回集中宣讲528场,入户宣讲1023场次,大喇叭宣讲1312场次,受众3.8万余人次,让乡村振兴方针、政策、思路深入人心。在春节期间,举办的文艺汇演、剪纸、绘画、书法、猜灯谜等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形式越来越新颖独特,质量也越来越高,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让群众闲有所乐,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弘扬红色文化,满足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

化德县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的红色热土,县域内有发源化德的秋灵沟守备一师“干枝梅”精神和《十五的月亮》军旅歌曲。为传承好红色基因,化德县注重挖掘“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加大保护传承力度,真正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起来。

在推进文化振兴过程中,依托国家级烈士陵园打响“十五的月亮升起的地方”这张文化牌,依托秋灵沟北京军区守备一师驻军基地、干枝梅精神永存石碑、西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显著特征的红色资源,通过深挖红色根脉、强化体系建设、建好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加强红色文化引领,形成了乡风文明的新风尚。2012年以来,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放了34名守备一师官兵的忠魂,这不仅是化德17万儿女对守备一师忠魂的追思,更是对干枝梅精神的传承。2016年被列为国家级烈士陵园。通过红色文化引领,群众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在政治信仰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将“两个维护”体现在日常点滴当中,乱倒垃圾、薄养厚葬等不文明行为,逐步成为历史,文明新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同时,以培育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文旅融合典范,策划推出“文化美食节”“重走张库大道徒步活动”,传承“驿路”精神,彰显化德县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加大宣传力度,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为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奋力推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通过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加强文明体系建设,形成网上线下同频共振的宣传态势。

整合媒体资源,做强宣传平台。抓住媒体融合的“机遇期”,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快手、抖音、今日头条、视频号等新媒体新平台,打造多位一体、快速联动、有效衔接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开设创建文明城镇、走进乡村看小康等专栏,提供多种贴近群众的惠民服务。

加强文明体系建设,全县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7个爱心驿站。结合不同群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积极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组织开展理论宣讲、道德讲堂、知识讲座、业务培训、文化活动等形式,进一步深化城乡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为传播新思想、服务大民生的大众平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立足乡村振兴,持续做好群众思想建设、孝廉文化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各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不断破除陈规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正气,大力营造勤劳致富、孝敬父母、家庭和睦、庭院环境干净整洁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坚定了构建美丽乡村、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为实现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