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文化复兴”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台山瑷露德玛芦荟庄园、海口埠2个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开平塘口空间酒店等6家酒店入选首批广东省驿道乡村酒店,“蓬江乡村粤菜美食游”线路获评第三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平市、台山市都斛镇两地和蓬江区五洞万丰瓜果园等5个旅游点分别入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示范镇以及示范点……今年以来,江门乡村文旅精品项目不断传来好消息。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兴旺、经济兴盛,才能更快汇聚资源、吸引人才,才能把资源变资产,推动乡村振兴。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方面,江门乡村文旅产业做出了有益探索,彰显地域特色的精细农业、美丽经济正在持续发展。例如,台山瑷露德玛芦荟庄园集芦荟种植、生态景观、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蓬江乡村粤菜美食游”专注串联、整合陈垣故居、公坑寺、后珠玑巷、五洞牛肉等标志性旅游资源,打造了全长近20公里的农文旅新产业线。江门乡村文旅产业的空间布局由零星分布向集群发展转变,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逐步呈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规模效应。
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也要提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我们要认识乡村文旅产业的内在本质:其既是旅游产业,也是文化产业;既有经济属性,也有文化属性;产业是融合的载体,营销是融合的手段,文化才是融合的根基。江门乡村文旅产业要在新时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除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效率,还要走上“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要坚守乡村“文化复兴”底线,实现“文化新形态”。乡村传统文化从历经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凝聚而来,是传统乡村社会的根脉。江门广大乡村的文化底子十分厚重,不少具有浓郁的侨味侨韵。新时代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留住侨都乡村文化的历史脉络,挖掘侨都文化元素的古风古味,探究侨都民风民俗的自然秉性,推动乡村“文化复兴”。要保护性发掘传统习俗、手工技艺、民间故事等非物质形态;古宅、古树、古街、古巷、古庙、古祠、古桥、古塔等物质形态要静心打磨、修旧如旧;在乡村人居环境提质升级的同时,生动还原古朴的乡村生活特征,重现“活的历史”,打造引领乡村振兴的“文化新形态”。
二要突出文旅产品文化内涵,实现“文化新业态”。乡村文旅融合实践是乡村“文化复兴”、文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一切要以有利于延续、修复、传承、振兴乡村文化为标准。江门乡村文旅项目、产品不能一哄而上,要走特色化、高端化之路,摆脱同质化、低端化竞争。高端化不等于高大上、高消费,而是在有效“文化复兴”的基础上,找准市场定位,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印记的文旅新业态,推动文旅高质量融合、内涵式发展。只有发挥文旅产品“记忆活化”功能,才能充分响应现代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发挥其远离都市喧嚣、释放工作压力的特殊作用,激发出文旅产品的经济性、文化性、情感性。
三要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现“文化新生态”。说到底,江门乡村文旅产业的特色,高度依存于乡村内生性文化资源之中,其产生效益的内在动力,根本在于通过旅游的经济价值来实现文化价值。通过乡村“文化复兴”,激励村民自觉产生对“乡土文化”的重识、重构与认同,强化归属感、认同感,坚持文化自信,达到“文化复兴”、保护传承的目的,形成新的文化生态系统。其中,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对文化保护行为的规范,对乡村文旅开发的规划,对各类人才尤其是返乡人才的引育。
江门乡村振兴不仅要在物质层面有所作为,更要在文化层面塑形铸魂。通过构建以乡村“文化复兴”为基础、以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载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乡村“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让人民群众在质朴的乡村文化体验中陶冶心灵,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看得见乡愁,江门乡村文旅产业自然韵味无穷,乡村全面振兴指日可待。詹雨鑫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