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 

时间:2021-09-13 13:08 发布于:文化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三峡日报

屈原文化是宜昌最亮丽的城市名片、最醒目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品牌之一。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和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宜昌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动员大会等多次提出,要把传承发展屈原文化作为城市品牌战略来抓,认真梳理宜昌历史文脉,以屈原文化的突破性发展带动昭君文化、巴楚文化、长江文化、嫘祖文化等文化形态百花齐放、绽放光芒,全面擦亮宜昌文化品牌,构筑宜昌精神高地。要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地。

如何进一步挖掘屈原文化的品牌内涵,担起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使命,将屈原文化打造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近年来,市政协聚焦市委中心工作,围绕进一步传承和创新屈原文化这一议题,在资政建言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今年8月9日,市政协主席宋文豹带队赴秭归专题调研屈原文化传承情况,就市、县政协整体联动,聚焦“一标三地”目标定位,开展“委员e家”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在随后召开的市政协主席会上对活动内容进行进一步明确。

9月10日,宜昌市政协与秭归县政协联动,在秭归县屈原祠屈原广场举办“委员e家”活动,邀请对屈原文化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和部分省、市、县政协委员参加,聚焦“传承弘扬屈原文化,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这个主题,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十余位与会的专家学者、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极具参考意义的意见建议。相关部门就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互动交流,大家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标三地”目标定位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定位、助推宜昌高质量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具体,信心更加坚定。现将部分与会人员发言摘登如下。

加强地名命名 打造城市文旅品牌

市政协委员、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黄华

地名蕴含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使用名人地名,可以让掌握历史的人,迅速判断出名人地名的位置;让不知道历史的人,记住具有历史的地方;古为今用更可以借历史名人搭台唱戏,招商引资,为发展区域经济服务,为地方认同助力。

保护、传承、弘扬屈原文化,可以在宜昌市新增的道路、桥梁、广场、公园、学校等命名中大胆使用、精心推广,初步形成屈原文化的区域性地名阐释谱系,让人见(地)名思城。

利用屈原名人文化进行地名命名时需注意以下问题。打开视野,广泛利用屈原文化资源。除了“屈原”人名之外,建议充分吸纳同屈原有关的诗歌、历史故事、传说、楚文化、消失不用的老地名等元素内容,形成对屈原文化、屈原精神的整体性、多样性阐释;社会参与,广泛调动多方社会力量。加强地名命名社会参与度,丰富屈原文化系列地名的内涵,提高社会对屈原文化命名地名的认同感;规范流程,杜绝重名中的不规范行为。尽量做到屈原文化地名的名称与屈原文化相一致,与人文环境相吻合,与地理实体有所呼应;重视阐释,多方位展示地名命名文化。

完善文献资料收藏 提升屈原文化的宣传展示

市政协委员、宜昌博物馆副馆长 张清平

弘扬屈原文化,首要任务是完善文献资料收藏。目前宜昌在这方面的资料收藏不全,且缺乏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收藏机构。建议由政府主导,确定部门系统性的购买收集、收藏屈原文化历代文献资料,历代有关屈原文化研究的重要注释、研究成果和历代研究屈原文化的重要手迹,图片和诗赋、文章等,力争打造全国最大、最全的屈原文化资料资源库。并进行专业化、数字化管理,对民众开放,在网上进行推介。

提升屈原文化的宣传展示。目前宜昌展示屈原历史文化的场所仅有秭归屈原祠纪念馆、秭归乐平里屈原庙、宜昌博物馆,且内容和形式展示不足。建议提升屈原祠纪念馆展陈内容和展示的特色效果,加强宜昌博物馆、屈原祠、乐平里屈原庙的网站建设,丰富宜昌政府网和宜昌旅游网站开辟的屈原文化专栏内容。启动宜昌关于屈原文化研学课程的研发工作,加强屈原文化在研学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力争把宜昌打造成为全国中小学生屈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研学实践活动聚集地。

着手推广屈原文化宣传图册。宜昌有关屈原作品“离骚”“九歌”“橘颂”“招魂”“天问”等宣传册页和画册少见,可以制作印刷有关屈原文化的画册投放在机场、车站、高铁动车、商业中心、宾馆、文化场馆等场所,让游客免费自取。研发制作屈原历史文化的研学课程,在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社教活动,在全市中小学中推广,并不断改进深化,力争打造成为国家级的屈原文化宜昌品牌。

将屈原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市政协委员、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龙会忠

大力传承发展屈原文化,打造宜昌永恒文化地标,如何将屈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有如下建议。

积极打造屈原文化大IP。把屈原文化资源优势高质量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尤其需要以文化IP建设为抓手,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屈原文化符号。政府层面要在顶层设计上高站位,把屈原文化与城市规划、经济建设、人文环境、旅游开发相结合,整体规划、整体打造,力求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多赢。屈原文化IP最终转化为实际效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围绕IP开发一系列产品和带有IP标识的服务,要打通IP产业链的上下游,形成IP的全线产品。同时注重与宜昌元素相结合,持续提升宜昌美誉度、知名度。

推动屈原文化和宜昌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在传承发展屈原文化中,一方面要通过开发各式各样的屈原文化活动、对社会大众开展屈原文化普及教育等,进一步深入挖掘出屈原精神、提炼出屈原文化,通过精神价值传播,扩大宜昌屈原文化影响力,从而更好实现屈原文化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屈原文化精髓的再挖掘和再现,将其价值转化为项目、产业、企业、产品等生产力,以实现其经济价值。所以,要推动屈原文化和宜昌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让更多的消费者来宜昌沉浸式体验“诗与远方”,通过各自功能的融合发挥,实现双赢。

做强屈原文化IP

市政协委员、宜昌艾肯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彦

找准屈原文化的定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屈原文化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以及文化产品创作等方面注入更多宜昌元素,让屈原文化成为宜昌亮丽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品牌。

找准屈原文化的受众定位,屈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文化影响力大、受众面广,可以将屈原IP的受众定位青年团体。

找准屈原文化的需求,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重要契机,把屈原文化元素植入城市规划设计,打造以屈原为核心的城市地标。利用屈原故里的独特优势,打造端午文化节、三峡旅游节、龙舟大赛、民间诗歌创作大赛等,把屈原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和城市营销的全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屈原端午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屈原端午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屈原精神”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开设屈原端午文化公开课。围绕屈原文化开发系列IP产品。

找好团队。政府主导,把弘扬屈原文化作为“战略性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市场活力,动员全市优秀文化企业主动参与到屈原文化地标的建设中来。品牌和传播相结合,加大对屈原文化品牌的全媒体传播,充分利用报、网、微、端、屏等媒介,调动中省媒体的力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做好屈原文化品牌和屈原IP产品的宣传。产品和品质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确保产品上档次、有品位。

合理规划有效统筹 做到市县一盘棋

市人大代表、秭归县文联主席 秦晓梅

最近到山东邹城考察孟子研究院的建成情况,深深感受到山东对文化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以孔子、孟子、晏子等文化名人为代表,山东现有十几家文化研究院,都是有编制有经费的正式研究机构。对比山东和屈原文化发展的现状,深感责任重大,任务紧迫。

从思想的角度,屈原也可说是诸子百家之一,从文学和爱国思想的角度,他是一个源头,独树一帜。作为屈原故里,宜昌和秭归在弘扬屈原文化上负有独特的历史使命,有一份不可推脱的责任。

合理规划、有效统筹,做到市县一盘棋。充分考虑秭归作为屈原故里多年来的影响力,充分考虑宜昌作为副省域城市的发展平台,宜昌和秭归在屈原文化发展上,机构设置、资源利用、资金分配、活动规划、硬件建设做到合理计划和布局,成为一个从县到市的有机整体。秭归是屈原文化发展的根基和底盘,要围绕屈原文化,把秭归县城打造成青史留名的文化之城,把根基打牢,把底盘加重,屈原文化才能根深叶茂。市、县要根据实际合理布局,合作共赢。

对于一些基本概念,要做到统一和规范。比如屈原的出生时间、作品篇目、流放次数等,特别是“屈原故里”的概念,需精准定位,对外宣传的时候,要口径一致,才能达到最大的宣传效应。

屈原文化研究院应该由市里组织成立,在秭归建设挂牌。研究院放在秭归,名正、言顺,有底气和根基。更方便屈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工作,也更有利于秭归作为屈原故里的发展,成为秭归与世界相联系的文化桥梁。

传承弘扬屈原文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中国屈原学会会员、秭归县委党校教授 郑承志

传承文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在民俗文化上,守正是前提。

端午节的核心元素是五月初五。举办端午节的目的:一是传承非物质文化,二是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扩大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壮大竞争力。端午节可以不局限在五月初五,但开幕式只能在五月初五。

端午是民俗活动,必须回归民与俗。没有最广大人民的参与,端午节就失去了意义。俗是最广大人民欲与习。民俗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强制性。秭归端午仪式在稳定中有所创新。敬献花篮、理飘带难以称为民俗。

非遗传承,人不能缺位。“中国端午节”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谭国政先生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德珩、向恒卿、董长华、严明君等一批优秀传承人,长期活跃在端午活动各环节,现在面临“下岗”危险。

建好屈原老家 塑造文化地标

三峡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阚如良

宜昌建设屈原文化地标,屈原老家乐平里是首选。为加快建好屈原老家、塑造文化地标,提出以下建议:

把屈原老家生态文化旅游区划定为“宜昌屈原文化地标”的优先建设区,在市级层面上高位推进,纳入省、市“十四五”文旅重点项目,纳入省、市“研学旅行基地”重点扶持项目,争取纳入国家“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重点项目,实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级名人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目标。

用屈原老家旅游规划来统筹规划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规划应充分考虑景区建设需要,把建设项目所需用地调出耕地红线、生态红线和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控制线的控制范围,为“屈原文化地标”载体落地提供建设用地。

把规划范围内的屈原村、北峰村、凤凰溪村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建设村,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以屈原村为中心村统筹规划村庄建设,严格控制居民点建设,避免与景区后续发展相冲突。

强化屈原老家乐平里环境治理,在集中规划安置和严格管控民居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河流生态修复与治理、林相生态景观改造与优化、人居环境治理和文人景观彰显,营造最富诗意的乡村意境。

高标准规划并加快建设通往乐平里的香溪大桥、屈峡路以及连通大老岭的屈大路,并把香溪直通乐平里的隧道建设纳入交通项目,加快提升乐平里进出通达性。

最后,要处理好屈原老家与全市屈原文化旅游开发的关系,体现屈原文化原真性的旅游项目要优先安排在乐平里,优先把乐平里建设好。同时,要科学编制《屈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系统谋划一批反映屈原文化的主题产品,促进屈原故里从卖山水向卖体验卖文化的转变, 把屈原文化旅游产业链做长做大做强。

加强屈原作品的教育普及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彭红卫

很多人对屈原文化的认知比较模糊,人们熟悉他的部分作品和经典名句、他与端午节的关联等,但其作品的深邃内涵、其人格的崇高性,其文化品牌的价值,很多人是不太了解的。因此要加强对屈原作品的教育普及,从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

在大中小学教育领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屈原文化融入教育的各环节;在社会各行业、各企事业单位适时地讲解屈原文化,让老百姓比较深入全面了解屈原文化;打造屈原主题公园,以艺术综合体的形式生动展示屈原文化;在以屈原文化元素命名的街道、社区、建筑、墙体上,展示以屈原文化为主题的社区文化;开展屈原文化的创意写作、艺术创新以及文学大奖赛活动。

加强屈原文化的创新发展,赋予他时代意义,比如对屈原与廉政文化的话题,可以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生态层面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普及。

创新方式 多渠道宣传推广

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历史遗存学术委员会主任,三峡晚报副刊部主任、高级编辑 冯汉斌

围绕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地三大目标,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向度上做好文章,上下求索,营造浓厚的屈原文化氛围,从而持续提升宜昌和秭归的美誉度、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要固化宜昌和秭归是唯一的屈原故里这一共识,大力向外宣传秭归是屈原的出生地。要在省内外媒体加大宣传宜昌和秭归是屈原故里说,并积极与有关学者沟通交流。

要从宜昌和秭归的角度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详释与细读。我们有必要对屈原作品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在诠释和解读环节植入更多的宜昌和秭归元素。

利用各种场合宣传、推广宜昌端午习俗和屈原传说,使之深入人心。要让全国人民知道屈原故里端午节的独特性。

让诗歌成为弘扬屈原文化的关键词。我们要力争把宜昌和秭归打造成中国诗歌高地,要邀请全国一流诗人到秭归采风,培养宜昌本地优秀的诗人群体,举办影响全国的诗歌活动和学术活动。

创新弘扬屈原文化的平台,让屈原文化的受众更广泛、更年轻。除了传统媒体之外,我们也可以打造自己的网红,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弘扬屈原文化的使命中来,要通过短视频、AR、微剧、微综艺、微电影、动画、漫画等方式,诠释屈原作品,传承屈子精神。

“一标三地”要回归秭归回归经典

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宜昌屈原学会学术顾问 杨世灿

屈原距今2352年,遇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和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世界名人屈原文化研究院”,是一个高屋建瓴的目标定位。屈原是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屈原研究院是国家级的研究院,“文化”二字包涵所有研究屈原文化遗产的“文化”,极具包涵的文化胸怀。

“一标三地”就要回归秭归。建设秭归县屈原文化研究院。“宜昌市市长”袁山松(晋宜都郡守)早在公元350年就记录屈原秭归人。郦道元公元510年又记录屈原秭归人。清末民初杨守敬熊会贞疏证“屈原秭归平乐人也”,并把“平乐”勾为“乐平”,并留下墨迹。至于民间,秭归的屈原民俗文化则是广为流传。郭沫若深谙经典,故留下墨宝“屈原故里”。

“一标三地”就要回归“经典”。屈原25篇,他的原文,他老人家自己怎么说的,我们需要细细考察,他说“过夏首而西行”,地理位置方位明确。杨守敬考:屈原沧浪之水在枝江。熊会贞疏:屈原沧浪之水在沮漳。宜昌考古高应勤张清平等发掘季家湖楚城遗址。“秦王卑命钟”出土地(芈月秦王母子赠楚怀王墉)。《楚居》湫郢。《汉志》沮水经郢入江。枝江县治沮中。夏水出杨山杨水,今关庙山杨山。上述九方面异名同地。他在这里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

发扬屈原精神 打造文明校园

绿萝路小学(三峡大学附小)书记、校长 贺金莲

推动屈原文化进校园,对于屈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深度保护是最具潜力和效力的途径之一。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提炼出“求索修远、快乐向上”的校训,传承和发扬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上下求索、求真务实的精神。

可以打造校园景观,让屈原文化浸润校园。如楚辞阁、橘颂书屋、求索铭、行吟亭、九章台(九个好习惯和九乐课程)、九歌厅、滋兰门等,景是文化之景,又是教育之景,将一系列鲜明的文化符号,深植于学校文化土壤,逐步形成学校独特的DNA因子。

让屈原文化走进校本课程,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开办求索讲坛,邀请高校专家、文化名人等开坛讲学,促进师生多维度深层次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高洁人格、爱国情怀。组织社团活动,如诵读社团、合唱社团、诗词社团、科创社团等。以端午节为主题,开展多学科融合的主题课程,如“舌尖上的端午”“我与古人过端午”等,组织做香囊、包粽子、划旱龙舟等活动,帮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了解习俗及传统节日文化。将研学旅行与传承屈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行走间跨越时空对话屈原,真正读懂屈原精神。

持续深化文化赋能 不断推动产业发展

湖北屈姑国际农业集团董事长 李正伦

屈姑集团的商号源自于屈原笔下贤姊屈姑,在企业的成长之路上,我们始终是一手抓生产经营,一手抓文化建设。

潜心研究挖掘,做好文化传承。2016年5月,由企业集团筹建并主持的文化社团组织屈姑文化研究院成立。研究院自成立以来通过文学采风、座谈交流、名家访谈、遗迹探寻、论文大赛等多种方式不断挖掘、传承、发扬屈姑文化内涵。以《屈姑文化》刊物作为的重要宣传阵地,至今已出版书刊6辑,刊印展示研究文章230余篇,累计近100万字研究成果。

结合品牌创意,实现文化融入。在屈姑品牌创建中,注重以文化的软实力打造品牌。目前在市场受到消费者追捧的“屈姑感恩粽”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我哥回感恩粽”“香草美人”系列脐橙粽产品,将屈原文化、端午文化与柑橘文化完美融合。有屈姑橙酒系列产品多以屈原的诗词名称命名。如“九歌唱晚”“天赋离骚”“香草美人”“楚辞天下”。还以“屈原和屈姑兄妹深情”这个故事为脐橙饼包装的创意构思,制作了“子规鸟”系列的脐橙饼。

推动产业发展,彰显文化魅力。屈姑集团以柑橘深加工为主抓手,充分发挥企业产业链优势,创新应用文化故事。多年前,屈姑集团定下了走“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让柑橘果园成为观光体验园、让加工园区成为旅游景区、让产品成为旅游商品,通过三产融合,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产业链、价值链的打造中来。屈姑集团以“屈姑学艺”为故事主线的屈姑二十八坊建设已部分完工,全面投入运营后,将呈现“坊内有产品,坊外有游人”新景象。集团近年主要建设项目《橘颂馆》于2019年12月开始接待游客参观。全面推动秭归柑橘产业提档升级,逐步实现从传统卖产品到卖体验、卖故事、卖文化的转变。

屈姑集团以“屈姑”冠名,我们将努力通过文化传承,文化融入,最终实现文化赋能推动柑橘产业高速发展。

做强屈原美食文化 助推经济发展

秭归县政协委员、宜昌市格瑞美食文化有限公司 王革

《楚辞》中记载了凉菜、热菜、汤羹、主食、饮品等20多道美食,秭归县委、县政府自2015年起启动屈原美食文化产业的构建与打造,包括举办美食大赛,成立秭归县屈原美食文化研究院,打造屈原家宴美食品牌、屈原家宴产业链等。

为了将屈原美食文化产业进一步的市场化、产业化,强力助推秭归旅游经济的发展,建议县政府从全县屈原文化发展的大局出发,组织行业专家及相关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对屈原文化产业进行细分,一方面可以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可以聚力打造,避免重复、盲目建设;在屈原美食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予以土地、税收、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申报力度,加强屈原家宴的美食质量标准的制定力度和产品的保护力度;重视“中国美食之乡”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屈原文化氛围。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