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都市经济创新引领城市聚能升级
扩容提质 产业升级 要素聚集
都市经济创新引领城市聚能升级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俞萍 吴潮宏
都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经济业态集聚而成的地区经济。2019年,婺城区提出“高质量建设‘都市经济创新城’高品质建设‘美好生活幸福城”(简称“双城”)的发展战略,以“双城”战略为牵引,婺城区坚持画好“一张图”、下好“一盘棋”,做好产城人融合文章,加快打造中心城市平台,加速向都市经济转型。
两年多来,婺城区坚持科学谋划、坚定不移推动现代工业转型升级,着力于建大平台、引大项目、育大产业,着力打造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创新中心、服务中心等,优化空间扩容提质,高质量推进产业升级转型,不断提高要素聚集能力,奋力推动市区竞争力、首位度提升,推进市、区高质量发展。
优化空间扩容提质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出金华高铁站径直走到婺江边左拐,就是金华老火车站,这座废弃多年的老旧火车站如今已升级成为铁路题材的博物馆。时空对望,一头是城市新动脉奔涌向前,一头是城市老记忆厚重沉淀。
它们所在的二七区块,正由“破”转“立”,跨入高铁新城时代。一批商业地产项目相继建成。以金融业、总部经济、生产生活服务业、科技设计服务业等为主体的高端服务业平台列入发展计划,高铁新城致力打造城市新客厅、产业新平台、文化新地标、未来新社区,这里将成为人流、商业流的聚集地。
目前,二七区块内解放西路、婺江西路等七条市政道路全部建成使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吸引众多知名房企纷纷落子,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今年3月,承载着几代人家国情怀的金华铁路文化馆开馆;占地近224亩的铁路文化公园也即将开园,这里将成为乡愁记忆的寻访地、历史文化街区的重构地、公共文化的聚合地、时尚生活的体验地和文旅产业发展的兴盛地。
在主城区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随着双溪西路、婺江西路、解放西路、人民西路四大西延工程快速推进,并先后顺利通车,铆足劲发展了近20年的婺城新城区正式融入主城区“10分钟生活圈”。作为金华城市副中心,婺城新城区正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复为契机“二次出发”,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区和产城融合示范区。
“路一通,感觉婺城区突然‘变大’了。”普通市民的直观感受,正是婺城区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结果。与高铁新城、婺城新城区同步推进的,还有城北区块、仙源湖度假区等,力争未来三年拓展提升平台13平方公里。婺城区将以打造“高品质都市形态示范区”和“平台拓展示范区”为重点,谋取区域发展平台空间最优化。
自2014年启动城中村改造工作以来,婺城区相继实施了上浮桥、洪源、鲍杨、西郊、黄金苑、酒园等区块城中村拆迁改造工作,拆迁面积约135万平方米,安置房项目建设累计投资54亿元,带动都市能级实现高速跨越。
与此同时,随着基础设施、交通网、通信网、物流网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改造提升,婺城区的城市扩容提质有了更扎实全面的内涵。今年3月,2021年“第一期百亿”项目集中开工,包含安居、交通、教育、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将为大力发展都市经济提供关键基础支撑。其中5G基站建设项目或为婺城发展插上数字化转型的翅膀,推动工业经济整体实现高质量飞跃。
成群强链产业升级 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飞扬智能制造小镇是婺城区发展都市工业、实施“双城”战略的“一号工程”,也是婺城首个以特色小镇为形式的产业集聚平台,正全力打造中国汽车和摩托车零部件智能制造新地标。小镇内,继6月底年产2万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项目一期下线后,日前金华氢途科技有限公司再传喜讯,搭载该公司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抗疫卡车在广西柳州柳汽公司投产下线并投入运营。万里扬8月20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继续加大,同比增长38.71%,其中乘用车DHT混动系统正在开展样车搭载试验,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款同时具备混联、串联、并联三种混动模式的全新产品。这些,都意味着“婺城智造”在新能源高端装备领域又一次实现重大突破。
我们走进飞扬小镇时,120多名工人正忙着对小镇客厅项目进行室内外同步装修,未来这里将成为婺城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离小镇客厅不远处,今飞一期1号地块年产1000万件摩轮智造项目完成并调试开工,将进一步完善今飞相关产业配套,形成链式发展格局。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承载着区域经济活力的小微园建设也风生水起。全区共有14个小微企业园通过省级认定,入园企业数量411家,去年实现销售收入35.11亿元。8月8日,位于婺城新城区临江工业园的金华立春科创园一期正式开盘并接受客户认购,园区将以智能制造和化妆品为主导产业,致力打造省级小微示范园区和实施“腾笼换鸟”的标杆项目。城北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在抓紧建设,金华市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自去年7月投用以来所服务的本地企业已实现跨境电商销售额3311.6万美元。依托“一园一中心”,婺城区积极打造跨境电商集聚平台……接下来,婺城区将引导突出“一园一品”,将小微园建设成为特色产业企业集聚、产业链配套企业集聚的新平台。
“十四五”期间,婺城区将坚持工业强基、产业强链、实体强企,围绕“数字经济、智造装备、新材料、现代商贸、文化旅游”五大百亿产业,加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补齐产业“卡脖子”短板,提升产业链质量水平,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创新要素持续聚集 加速动能转换力促升级
通过建新城、强园区,日新月异的产业平台日渐发挥出了“筑巢引凤”的作用,一个个产业集群将助力婺城加快中心城市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婺城区始终突出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完善创新体系,促成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打造创新高地,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区”与“人才生态最优区”。
6月22日,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研讨会暨智江南论坛在婺城举行。来自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院士、专家智汇婺城,围绕产业创新链强化协同创新、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这一主题,共同谋划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婺城方向与路径。当天,区政府、浙江大学、氢途科技三方签约共建“浙江大学-氢途科技婺城氢能与燃料电池联合研发中心”,研发中心建成后,将有效带动浙中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就在不久前,由婺城区科技局、公盛食品酿造公司委托浙江工商大学金华食品产业化研究院研制的“膜分离系统”成功投用。该分离系统可过滤脱除传统工艺酿造酱油的盐分,在降盐的同时,让影响酱油鲜度的氨基酸含量保持不变,使传统酱油味道由咸变鲜,更适应市场需求。
在婺城区,类似以产学研合作成果赋能企业升级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共同构成了全区的创新主体,并由此带来人员、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汽摩配是婺城区的传统支柱产业,年产值超百亿元,目前该产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74家,建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9 家、院士工作站2 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家。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第一要素。对此,婺城区大胆创新体制机制,以超常规举措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用政策含金量构筑起集聚人才新资源的“磁场”。通过全面落实22条“人才新政”,构建“11234”的人才工作体系,首发婺城英才卡等,截至目前,已招引硕士以上人才212名,引进海外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10名,实现我市全职引进海内外院士零的突破。
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婺城区将把“创新赋能”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产城一体”加快推进都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以“两城两区一镇一飞地”(高铁新城、师大创新城、婺城经济开发区、仙源湖旅游度假区、飞扬智能制造小镇、科创飞地)为核心的高能级产业平台、城市平台、科创平台;完善现代化都市产业体系,大力培育新材料、生物健康、氢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5年全区GDP总量超5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上市企业数翻一番,科技进步创新指数力争进入全省前20。